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布克獎得主菲利普.羅斯 50年筆耕不輟 書寫歷史與人性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5-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本月18日,英國布克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 2011)在澳洲悉尼歌劇院公佈了得獎名單,76歲的美國國寶級作家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老而彌堅,擊敗另外12位候選人奪魁,把6萬英鎊的獎金抱回了家。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資料圖片

瞧,這個老頭

 菲利普.羅斯可算是當代文壇巨人,著作等身且甚富爭議性。出生於1933年的他26歲時就憑借《再見,哥倫布》(Goodbye,Columbus)一舉成名。如同許多美籍猶太裔作家一樣,羅斯一直關注猶太人的自我認同問題,他時常用「半自傳體」的方式進行書寫,將人物命運鑲嵌於美國大歷史的背景中。在當代作家多喜好虛構或荒誕性風格的背景下,羅斯緊密貼近現實的筆觸也成為他的風格特點之一。

 羅斯的作品獲獎無數,1997年,《美國牧歌》(American Pastoral)獲得普利策獎,這本書與《我嫁給了共產黨人》(I Married a Communist)和《人性的污穢》(The Human Stain)一起組成了他最膾炙人口的「美國三部曲」(American Trilogy)。1998年,他獲得白宮頒發的美國國家藝術獎章,2002年又獲得美國藝術與人文學院最高獎——小說金獎,除此之外,他還曾獲得美國國家書獎、美國筆會/福克納獎等。

 近年來羅斯越發在國際文壇大放光芒,連續多年來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作家。現在已經76歲的他創作力旺盛得驚人,甚至保持每年一本書的書寫速度:《Everyman》(2006)、《Exit Ghost》(2007)、《Indignation》(2008)、《The Humbling》(2009)、《Nemesis》(2010),2011年,老爺爺還會給我們帶來甚麼驚喜?

 評委會主席Rick Gekoski表示,羅斯50年來的寫作不停地啟發、刺激越來越多的讀者,作品都保持高品質,甚至一本比一本好。「在他50多歲60多歲時,當大多小說家們都在走下坡的時候,羅斯卻創作出一系列最優秀的作品。實際上,他2010年的作品《Nemesis》如同他以往的作品一樣鮮活而令人難忘。他的創作是一項驚人成就。」

 而羅斯則幽默地表示,作為一名小說家有許多特別的樂趣,例如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譯成不同語言全世界流通——雖然有時譯本令他心痛。「我希望獲獎能讓世界上不熟悉我的讀者開始注意我。這是一項偉大的榮耀,而我很榮幸能獲得它。」

 但羅斯獲獎顯然不是每個人都高興,評委之一Carmen Callil就很不高興,甚至憤而退出評委會以作抗議,更毫不客氣地說:「每本書中,他幾乎都在重複同一個主題,那感覺就好像他正坐在你的臉上而你就快窒息。……皇帝的新衣:在未來的20年內,還有人要讀他嗎?」

《美國三部曲》內地完整出版

 菲利普.羅斯作品有不少中譯本,繁體字版方面有台灣木馬文化出版的「美國三部曲」與《垂死的肉身》(The Dying Animal)。而在內地,從80年代開始,羅斯的著作就陸續進入讀者視野。《鬼作家》(The Ghost Writer)、《再見,哥倫布》、《人性的污穢》、《垂死的肉身》、《我作為男人的一生》(My Life As a Man)等書都曾由不同出版社出版。最近的新聞是,今年初,內地的譯林出版社剛出版了「美國三部曲」的「完整版」,其中《我嫁給了共產黨人》一書是首次面對內地讀者。

 譯林出版社外國文學分社相關負責人姚燚告訴記者,「美國三部曲」三本書的主人公都是猶太人,三部作品分別對應了美國的不同時期:激情洋溢的60年代、充滿恐怖疑雲的50年代以及政治醜聞娛樂化的90年代。這次出版,特別是《我》書的首次面世,一下就引起了內地讀者的關注。

 「『美國三部曲』是羅斯關注個人命運與社會政治歷史的糾結聯繫的代表作品,完整呈現了戰後美國的社會畫卷。國內讀者讚歎作品與當代美國社會與政治的零距離,認為羅斯做到了用小說『陳述』美國社會,而不是『講述』美國社會。」博友汪政說:「我再次推薦將羅斯和他的『美國三部曲』作為一面鏡子,特別在中國文壇進行寫實轉型的當下,尤其具有觀照的意義。簡言之,我們必須有直面社會重大事件的勇氣,必須具有面對大眾傳播時的自信,必須獲得勘探人性的技術與力量,還必須有將現實轉化為虛構,使小說更加小說的美學支持。」

 《我》一書光看標題似乎有些政治敏感的意味,是否因為這個原因要時隔多年才出版簡體中文版?姚燚解釋道,此書不屬重大敏感選題,內容上也沒有特別尖銳和富有爭議之處,因此完整推出,沒有刪節。

 在她看來,羅斯是十分男性化的作家,他關注美國歷史與猶太移民的生活,關注普通人在歷史洪流中的命運和悲劇,他書寫的主題往往很宏大,歷史感十分強烈。在語言方面,他多用長句,讀來有些「乾澀」,沒有流行文學般的滑順,反似「一塊糙牛肉乾」,需要慢慢咀嚼品味。「翻譯羅斯的作品不僅要對美國戰後的社會、政治、歷史有充分了解,能夠準確理解冗長的複句;更要能夠用符合羅斯語言風格,且能被中國讀者接受和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是件不容易的事。」

 羅斯向來對自己的譯本要求十分嚴格,他會自己僱用精通中英文的翻譯者,幫他審查中譯本中的表達。姚燚透露,這次譯林的版本中,劉珠還所譯的《人性的污穢》就特別獲得羅斯的讚賞。

相關新聞
草地上跟蒙娜麗莎吃最後晚餐 (圖)
創作對談:撕殺之神 英語上演 (圖)
編輯手記:北歐式「宅」風格 (圖)
編輯推介:浸大2011MFA畢業作品放映會 (圖)
名家推介:周光蓁:香港2011指揮家節「閻惠昌」 (圖)
展覽:「承傳與創造」
舞蹈:延邊歌舞團《千年阿里郎》
戲曲:中國戲曲節2011「上海京劇院」
音樂:喝采系列「馬勒室樂團」
布克獎得主菲利普.羅斯 50年筆耕不輟 書寫歷史與人性 (圖)
寂寞的異國文學 (圖)
書評:賽馬和跑狗——老上海特有的租界文化 (圖)
書介:布穀鳥的蛋是誰的 (圖)
書介:我是許涼涼 (圖)
書介:香港的「中國」:邵氏電影 (圖)
書介:中醫體質美容 (圖)
書介:未來,你一定要知道的100個超級趨勢 (圖)
徵稿啟事
百家廊:謝謝你的善意 (圖)
翠袖乾坤:鏡頭下的美麗世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