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汽車污染排放嚴重。圖為新能源汽車。
「《紅樓夢》中的《葬花詞》寫得很美,但明顯不懂循環經濟,而清朝文學家龔自珍則深諳此道,『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無疑是低碳、循環的詩意表達。」
作為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第二屆環境大使,牛文元向記者談起低碳、可持續發展時娓娓道來,言語間不僅透出深刻卓然的思想理念,更散發著洞達融通的人文情懷,而這些離不開其投身「可持續發展」近三十載的學術研究和人生感悟。
開拓可持續發展研究
1983年,為考慮21世紀全人類發展方向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聯合國組成了一個專門委員會—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並委任挪威首相布倫特萊夫人起草一個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報告。為此,布倫特萊夫人在全世界物色了22位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
牛文元應邀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馬世駿一道,參與起草聯合國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我們共同的未來》(即布倫特萊報告),成為在中國最早投入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先鋒與開拓者,並以「一馬一牛」的稱號享譽學術界。
開創「牛氏指標」
1988年將可持續發展列入中科院的研究計劃;1992年巴西里約地球高峰會議之前,牛文元在中國首創「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室」並兼主任。2001年因研究「國家現代化」問題,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理論體系,被境外學界稱為「牛氏指標」。
1998年至今,牛文元主持出版了每年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年度系列報告,提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發展內涵、實施框架,創建了評價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指標體系,構造了中國各地區實現現代化的時間表,總結了中國十多年來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總體成就,此報告已成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權威文本。
在可持續發展研究方面有如此建樹,沒有一顆對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是很難想像的。牛文元對記者說:「自然界是綠色生產者,生產碳水化合物,供給消費者——食草、食肉動物,生產者和消費者形成的廢棄物或排泄物扔到地球環境上,之後經過分解者(微生物)的降解,又變成了新一輪生產者的供應物。」他笑言:「你們看,自然界的循環多麼完美、多麼高效,一點都不浪費。因此,循環經濟並非人類發明,而是人類向自然界學習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