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冼兆添講述30載內地創業經歷。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李叢書 攝
冼兆添80年代後期開始到深圳建廠,經過一番輾轉,最後扎根廣州從化。如今一晃眼就過了近30年,回想起這一路創業歷程,冼兆添慶幸自己作為第一批到內地發展的港商,直接目睹了中國經濟的崛起全過程,並成為時代「弄潮」的其中一員,但也有無限唏噓感歎。
英倫回港繼承家族生意
46歲的冼兆添現為廣州聚華塑膠再生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出生在香港一個庭訓嚴厲的家庭,父親是個典型的「傳統家長」式人物。為了叫兒子學好英文,便把年僅17歲的他送到當時仍排外嚴重的英國留學;為了叫兒子繼承香港的塑膠生意,便讓他放棄學習3年的電腦編程專業;為了叫兒子從基層做起,冼兆添在最初的兩年裡成為了自家的工廠「英文最好的掃地工」。
放棄電腦編程從低做起
冼兆添年少氣盛的時候曾經和父親鬧過,負氣出去闖蕩了兩年,做自己愛做的電腦編程。最後還是不忍年事漸高的父親獨自操勞,回來幫扶生意。「人生中,爸爸似乎是我要時刻遵循的『指向標』。可遺憾的是,1995年,在從化和我一起籌備建廠事宜的他突然中風,動彈不能。」冼兆添說,強勢能幹的父親丟下了內地一堆亟待解決的「拓荒」事務,他被迫從一個協理生意的「電腦編程員」,一夜之間成長為獨當一面的董事長,家族重任頃刻旁落在肩。
冼兆添的公司平均年訂單成交額可達兩億,生產的環保垃圾袋、馬路紙、卷裝檯布、保鮮袋等產品大量銷往香港與內地。然而在他位於蔥蘢青山曠達處的80畝廠房裡,卻難聞得到一絲塑膠製品的刺鼻異味。對此,冼兆添解釋道,「我們用於生產的塑膠成分是無毒的甲乙烯,廠房內設有空氣自動過濾系統,不但不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污染,工人們就算在加工過程中不使用口罩,也不會對身體有什麼不良影響。」
生物降解減少環境污染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7年,冼兆添就在部分產品的製造過程中自覺使用了生物降解技術,以求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在我們中標的所有項目裡,就連香港政府都沒有硬性規定我們非得這樣做不可。」他的有意為之,一來增加了一噸塑料成品1,000港元的生產成本,二來由於用於降解的真菌得以保存,大大縮短了產品的保質期限,本來「可保存100年的產品」,變成了「只能保存100天」。這種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意,但冼兆添卻甘之如飴。他謙遜地向記者表示,「有些同業也是這樣做的,我們實在不算領先者。」
渡盡劫波企業轉型升級
2008年席捲世界的金融危機來襲時,冼兆添的公司亦未能倖免,「那一年最多的一個月虧損了500萬,年終整本賬本看下來都是紅色的(赤字)。」然而這一波劫,在他眼中卻未稱得上最艱難時刻。
陣痛易過,長痛難渡。「自從取消外企稅務優惠的『三免五減』後,我們和內企已經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了。」內地日漸上漲的物料、運輸、人工、電力等成本,無一不成為了冼兆添揮之不去的「長期困擾」和「隱性壓力」。
儘管如此,冼兆添還是心態很好地笑言,「做企業每一個時期都有每一個時期不同的做法,應運而生,轉型升級,問題總能迎刃而解。」他向記者打趣道,「幸虧你是在港企轉型這個節骨眼上採訪我,否則再過5年,活下來的企業都是經過轉型的,到時候已經『內外不分』,你就再也找不到港商了。」 ■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李叢書廣州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