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義塚」無路可通,雜樹騎牆,人貼牆走。
國際禁毒日在熱鬧的宣傳聲中過去,然而,鴉片戰爭中為中國禁毒戰爭而捐軀的無名英烈們,在陣亡170年之後,依然躺在無人問津的角落。珠江口古戰場,近5公里寬的浩淼江面上,無數來往軍艦和輪船的汽笛,也喚不醒似乎已沉入珠江底的往事。珠江口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國與英國激戰的門戶,數百名中國戰士在這裡殉國。他們的屍骨何在?絕大多數人可能以為早已蕩然無存。但事實並非如此,僅已證實的無名英烈墓地,安葬人數有200多名。他們無緣享受「嗚呼哀哉,伏惟尚饗」的祭祀,生既無榮,死亦淒清。 ■香港文匯報記者 肖郎平
廣東省文物局網站介紹稱,1973-1975年先後在沙角炮台附近發現「節兵義墳」、「忠勇義塚之墓」,在橫檔島發現「義勇之塚」(遷移虎門鎮),在威遠炮台附近發現「義塚」。2000年又在大角炮台附近發現一大叢葬墓塚。經考古論證,確認也是鴉片戰爭陣亡士兵之塚。「節兵義墳」、「忠勇義塚之墓」、「義勇之塚」和「義塚」,於1982年2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處墓塚 見證抗英激戰
時光倒流。1841年1月7日,兩千多名英軍猛攻大角炮台和沙角炮台;2月26日,英軍圍攻上橫檔島的橫檔炮台和永安炮台,同日英軍攻佔威遠、清遠、鎮遠炮台。水師提督關天培、副將陳連升等先後以身殉國。中國近代史的屈辱,伴隨珠江口抗英烈士的鮮血從南粵擴散北上,直抵清帝國的心臟-北京。
「義塚」坐落在珠江口,虎門大橋的北側山坡。橋下南北兩側,有兩個小島如翠綠的葉子漂浮在浩瀚的珠江口海面,分別叫上、下橫檔島。上橫檔島正是「義塚」無名烈士死戰之地。當地村民陳耀權回憶,「義塚」原本有31具壇葬骸骨,1978年從上橫檔島水井打撈的10餘具骸骨火化後合葬於此。2007年,鴉片戰爭博物館從村民處獲悉遷葬舊事,於是派員尋找,但漫山遍野盡是高過人頭的雜樹,無處可覓。最後,在陳耀權帶領下找到,工作人員耗時一周才將墓旁雜樹除盡,「義塚」再現真容。而今,每天超過5萬輛汽車從虎門大橋川流而過,這裡是南中國最繁忙的交通運輸線之一,但沒有人知道上下橫檔島的往事,也沒人想起探訪無名英烈的亡靈。
無名可考 烈士湮沒黃土
每一處鴉片戰爭無名烈士墓地,都埋骨青山面朝大海,眺望著他們生前曾經浴血戰鬥的地方。「節兵義墳」算在無名英烈墓中最顯赫。1841年沙角之戰後,大部分陣亡官兵遺體被英軍所毀,其中75具遺體被當地村民偷出掩埋。1842年,按南粵風俗,挖出骸骨再集體合葬於東莞虎門沙角炮台白草山上。天長日久,漸漸湮沒黃土之中。1958年,駐沙角海軍修建碼頭,開山挖土,無意發現,「節兵義墳」才得以重見天日。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吉旦,節兵義墳,節兵共七十五位合葬。」白草山上,「節兵義墳」的碑刻上寥寥數語,沒有姓,也沒有名。死難者是誰?鴉片戰爭博物館研究人員丁學志表示,當時一部分為內地抽調而來的陸兵,並不擅長水戰;水勇主要從無生活來源的漁民中招募,其中用意在於防止他們因生活無著淪為洋人侵華的嚮導,卻沒考慮他們是否適應使用火器打仗。
為何沒有士兵花名冊?為何沒有朝廷下表表彰士兵的資料可供查找姓名?人們不得而知。寶貝無價為至高,士兵無名為至低,不禁令人為之悵然而心生悲涼。
「節兵義墳」位置最低,是遊客出入沙角炮台景點必經之地,也常在清明之際受到憑弔。但是,其他的夥伴們就沒這麼幸運,同在白草山,「忠勇義塚之墓」就無人知曉,無人問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