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港整體研究生名額急增,入讀研究院的港生卻反跌,今年只剩不足2,100人,比10年前大減25%。 資料圖片
——經費少 待遇差 前景局限 人才流失存隱憂
香港雖是彈丸之地,卻有多所大學於國際及區內大學排名榜屢創佳績,學術水平享負盛名。近10年來,港校研究院急速擴展,成功吸引大量「過江龍」非本地尖子入讀,人數激增達1.6倍,然而,發展當中卻暗藏本土科研「青黃不接」的挑戰。在00/01年度,港生和非本地生人數是「七三之比」,隨整體研究生名額急增,入讀研究院的港生卻反而「買少見少」,今年只剩不足2,100人,比10年前大減2成半,幾已逆轉成「三七之比」。有資深教授慨嘆指,科研是「長期抗戰」,如缺乏本地青年加入,恐有「斷纜」危機,且當下香港科研出路有限,也易令非本地研究人才白白流失,實為科研發展的一大隱憂。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婷
大學研究院是培育科研人才的基地,教資會數字顯示,過去10年港校研究院研究課程整體學生人數大增,惟港生數字卻「每況愈下」,由2,744人逐步跌至2,087人,累積大減約25%。而與一眾「過江龍」相比,港研究生更經歷「七三逆轉」,比例由10年前的69:31,變成本學年的32:68 (見表一)。對有關情況,不論在港土生土長,抑或來自內地的教授均認為,港青對科學研究仍具一定興趣及天分,但香港科研出路相當有限,理想難敵現實,令不少人選擇職場,無奈放棄「任重而道遠」的科研領域。
內地生為港科研主要生源
中文大學物理系今年有約90名研究生,其中港生只20多名,其餘以內地生為主。該系教授朱明中指,10多年前剛入職時,全系只有60多名研究生,雖然10年間大增一半,但主要生源仍是內地生,港生比例由約4成逐步縮減至不足3成。對於本土科研人才漸少,朱明中坦言擔心將來「後繼無人」,且問題其實已漸出現,「這一刻已不夠人才,學生未必願意投放3年時間,從事出路未明的工作,而即使有耐性,亦需面對社會帶來的壓力……」
朱明中:外國發展機會多
朱明中認為,越來越少港生願意讀研究院,主因是香港科研前景非常局限,科研單位很少,亦欠缺工商業界支持,「研究生畢業後,反顯得『高不成,低不就』,我們物理系,畢業生雖然可到天文台或太空館工作,但機會不多」。他續稱,雖然內地生能夠短暫紓緩香港研究人才不足問題,但並非長久之計,「研究需要一直堅持,內地生的根始終不在香港,未必願意長遠留港發展」。
朱明中又慨嘆指,香港社會「事不關己、己不勞心」,忽視科研工作,例如發生了日本福島事件後,才有人開始關注核電。他坦言,香港科研前景問題,並非單純增加經費能解決,「如學生想讀博士,我也建議應到外國試試,因為發展機會更多。」
薛紅:港科研待遇不理想
來自上海,曾於加拿大、英國參與研究的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教授薛紅表示,內地大學及學生數量龐大,能專注學術的人也更多,香港院校自然錄取較多內地研究生,不存在「搶學位」情況。她認為,香港社會研究文化薄弱,從事科研待遇不算理想,難以吸引本地年輕人投身,「例如我有一位很能幹很出色的香港博士生,但因經費所限,只能給他1萬多元月薪,比他那任職中學的女友還低;如他不是很清楚自己目標,未必會留低」。
薛紅又指,錄取研究生時已盡量「港生優先」,「如大家水平差不多,內地生需要適應新生活環境,我一定會選香港同學」,但合適的港生人選往往因家庭或其他關係另有打算,現今其團隊能維持有一半本地人員,已算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