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經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美國「空軍」轉戰香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0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有業界人士直指,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存在許多造假行為。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蔡競文)自北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成為沽空大軍的攻擊目標後,一時間讓投資者人心惶惶,然而,賺得盤滿缽滿的沽空者也正在為此付出代價。他們發現做空這些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的股票使融券成本大增,加上容易攻擊的對象皆已中箭,攻擊「過頭」的風險升溫。據路透社消息,北美市場的中國概念股沽空者現正將目光投向千里之外的香港。

 沽空者透過沽空在美加上市的中企股票,並發布報告指控這些企業會計欺詐,震盪股市以賺取差價獲利。路透引述經營Citron Research的沽空投資者Andrew Left表示,過去沽空一間資訊不實的公司通常能以一年不到1%的成本借貨,但如今成本已飆升至7%至70%,有時甚至達到100%。近來名聲大噪的美國沽空機構「渾水」(Muddy Waters)研究主管Carson Block亦向路透表示,借貨愈發困難,使其難以投入資金和資源去調查該公司懷疑有作假嫌疑的企業。從成本角度看這種沽空策略將不再可行。

攻擊過頭 訴訟風險升

 此外,容易攻擊的目標都已被沽空者掃個清光,因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通過反向收購(俗稱「借殼」)進入美國市場,且作出最容易被發現的會計造假。基金經理們也表示,更多投資者關注這類企業的問題,不僅增加融券做空需求且更難取得股票,同時,一些公司股價暴跌使其操作價值降低,更難找到可以獲利的操作對象。另外,沽空者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如指控在美上市的優質中國企業行為不端,或會因攻擊「過頭」而被這些公司和當局提起法律訴訟。

 今年以來,已有20多家在美上市中國公司因類似指控而被摘牌或暫停交易,部分則因為審計公司辭職而受到打擊,包括大連綠諾國際、中國高速頻道和東南融通。澳洲Bronte Capital Management投資長John Hempton認為,它們已被打得粉身碎骨,沽空著已不再容易得手,美國已不再是主戰場,而是移往香港。

香港高市值股受注意

 香港當局曾暗示,近來諸多問題是因為在美國的上市標準不嚴格所致。以香港為例,申請上市的公司必須要提供獲利能力紀錄,而美國上市則沒有這點要求。對此Hempton則不認同,指香港之所以引人注意是基於有許多高市值股,也存在許多造假行為。他說,首家遭人踢爆資產造假的中國林業企業(中國森林(0930)是在香港上市,不是在加拿大。

 另外,新加坡也被認為是可以挖出不少中企假帳問題的地方。上周四新交所譴責中國多媒體公司凱欣達數碼娛樂及其前董事長劉伏生違反一連串規定,包括未披露其已結束業務營運。同日,紡織品製造商中國高纖被揭該公司去年底現金和銀行結存約為9,300萬元人民幣,而非該公司最初公布的11億元人民幣。這些數字都在暗示支撐沽空者目標正逐步轉變。

渾水模式在港未必可行

 路透引述研究公司Data Explorers表示,港股的沽空股數/流通股比率雖然明顯較美國低,但已從去年年底左右的0.81%升至1.34%。而美國上市中資企業的此一比率從近期高位下滑,今年迄今該比率雖增長一倍至5.8%,但已低於6.7%的近期高點。該公司研究主管Duff Gordon指,兩地區的趨勢相同,只是嚴重程度不同,這可能與設在香港的對沖基金較少有關。惟他認為,不太可能有大量散戶投資者會將焦點從美國市場轉移至香港市場。

 不過,渾水這類公司若未能在香港取得評論上市公司的牌照,它們的狙擊活動將存在障礙。Block表示,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對討論個股的言論自由保護到達什麼程度。一些基金經理認為,雖然「獵殺」正在上演,但長期而言將有利於投資者,認為中企的整頓清理確實已經展開。

相關新聞
下半年開門紅 港股料衝23000點 (圖)
昨日升幅顯著股份 (圖)
專家:年內市況仍波動
內地傳「定向寬鬆」 A股挾升2% (圖)
李小加:不怕交易時段被爭議 (圖)
H股股息稅定為10%
昨日港股上升主要原因
美國「空軍」轉戰香港 (圖)
民企轉港抽水 全年料600億
證監收緊沽空監管獲支持
羅兵咸:新股集資或年減成半
喜尚入場費4040元 (圖)
花絮:「鎮店之寶」饗傳媒
3重磅新股9月駕臨 (圖)
「逆按揭」傳下周一推 永隆爭響頭炮
股神不跳車 比亞迪彈10% (圖)
特稿:王傳福A股身家逾175億
永隆暫不上調按揭息率
融資成本低 3企擬發人債 (圖)
木薯擬擴上游業務減成本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經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