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同是次第二輸援希在內,歐盟和IMF已是第4次打救歐元區財困國家,但這一次卻意義不同。容許希臘違約固然是其一,大舉擴大EFSF的職能,則是名副其實在歐洲開展一道雙速道路,使歐元區和非歐元區(如英國)愈走愈遠。
根據新援希案,EFSF將從2手市場購入財困國家的債券,勢如金融海嘯期間華府的「不良資產救助計劃」(TARP)。儘管將這些國家的財政問題「攬上身」,對象國的問題得以紓緩,但EFSF變成所有成員國的防線。EFSF的資金由德法等國納稅人貢獻,因此最後為希臘「埋單」的,也是歐元區納稅人,歐元國家之間關係進一步緊密。
歐洲央行的角色也值得注意。自去年5月起,央行在市場大舉買債,作為挽救希臘的一部分,現時資產負債表已包含740億歐元(約8,269億港元)的歐洲主權債券,其中450億歐元(約5,029億港元)據信正是希臘國債。
然而,這實乃毆洲央行「不情願」之舉。現在歐元區以EFSF買債,雖然以EFSF的4,400億歐元(約4.9萬億港元)規模,應該對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財政問題有所不及,但EFSF職能擴充後,已恍如歐元區共同債券發行人,這轉變不可小覷。 ■張啟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