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廖文波教授。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李叢書 攝
在鱗次櫛比的「石屎森林」中,綠地面積有限,城市園林綠化如能採用喬灌草合理搭配的立體模式,植物將在單位面積內吸收最多二氧化碳,放出更多氧氣。
港綠化量足 植物種類少
然而,現代都市人日日穿梭其中,卻連這點「綠色權益」都無法享受。邢福武教授指出,「香港和內地都一樣—綠化總量足夠,綠化種類太少,來去都是榕樹、綠化芒這些適合粗放管理的樹種,根本無法改善生活環境!」
2008年的南方冰雪災害,凍死了廣東境內不計其數的嶺南樹種。廖文波直言,「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生態規劃的有關部門從那以後才醒悟應合理種植用鄉土植物(本土原有分佈的天然樹種),而不是種那些好看、易活的植物。」他告訴記者,如能由政府主導,從苗圃對植物品種的培育,到園林部門的規劃、施工、養護,實現整體的規劃,形成一條產業鏈,園林綠化結構單一的問題能獲得較好的解決。
邢福武告訴記者,發達地區和海島的植物資源消耗殆盡得最快。他舉例道,發展經濟導致珠三角空氣污染,大範圍的下酸雨,大面積的植物都會因燒灼致死;海島的植物一旦消亡,就再沒機會向外授粉、繁殖。
倡發達地區 設植物名錄
所幸的是,在最近幾年,珠三角地區非常重視物種多樣性的調查和目前的保護情況, 「政府撥專款立項,讓我們去當地研究評估。」耗時15年,邢福武和他的科研團隊奔赴多地,整理出了如《香港植物名錄》、《古樹名木》、《澳門植物誌》、《廣州野生植物》等一批珍稀植物名錄。「除此之外,部分城市還在生物資源比較集中的地區成立自然保護區、公園。香港政府在未達到公園面積的地區,設立了具有特殊的有科學價值的地點(簡稱SSSI),如紅樹林、濕地。」作為IUCN物種保護中國專家組的成員,邢福武希望能在近期全國進行第二次植物清查的時候,補充其調查後整理出的新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