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珠江水產研究院研究員李新輝向記者講解樣本來源。香港文匯報記者趙鵬飛 攝
據統計,廣東省河道在1985年至2005年的20年間,河道採沙業的瘋狂挖沙量達16.3億立方米,約相當於河道115年的泥沙沉積。在採沙過程中,有些抽沙船還把大量的卵石堆放在河中,並且在採沙過程中破壞水中的水草,這對適宜底棲沙石生活的魚類、底棲肉食性、產粘草性卵魚類造成較大影響。
外來物種盛行 加速本地魚滅亡
李新輝告訴記者,「環境的改變也使珠江流域水生生物的種群結構發生了改變。以前珠江中,青、草、鰱、杞四大家魚佔據主要地位,如今,對生態環境要求不高的雜魚成了主角。2010年,赤眼鱒、𤨡、鯉魚等已經佔到可捕魚類的60%至70%。外來入侵物種的盛行,可能加速珠江本地魚種的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