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施叔青三部曲中的歷史人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施叔青。尉瑋 攝

 著名作家施叔青出生在台灣的鹿港,17歲就已經發表了處女作《壁虎》,作品曾被白先勇評為「有夢魘鬼氣」,更將她的作品與唐朝詩人李賀相比擬。在台灣文壇,「施家三姐妹」可是赫赫有名。本名施淑女的大姐施淑早期寫小說,後來從事文學研究,是著名的教授,小妹施叔端則正是名作家李昂。

 施叔青登上文壇,卻特意把名字中的「淑」字改成「叔」,她覺得作家就是作家,不應該有性別之分,也不喜歡別人稱呼她「女作家」。訪問中,一頭銀髮的施叔青語調爽朗,人如其名,透著一點英氣。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用妓女比喻香港

 施叔青把香港當作是自己的第二故鄉,在這裡,她曾生活了17年。1977年,她來到香港,1979年開始在香港藝術中心做亞洲表演藝術節目策劃的主任。在此之前,她曾赴美學習戲劇,取得紐約市立大學戲劇系的碩士學位。

 1960年代的台灣,歐風美雨下,年輕人對美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均心嚮往之,大學畢業後都很渴望留學外國。施叔青也不例外,更何況,到有著百老匯這金字招牌的紐約學習戲劇,對她來說再自然不過了。卻不想這一去,反而促成了她的「文化回歸」。

 「我去紐約讀戲劇,可是對中國的東西反而不了解,但當時也覺得理直氣壯。有一次,在那邊的非營利電視台看到中國的昆曲,是《秋江》那一段,我才知道中國的戲劇,那種象徵的劇場原來那麼美。我千里迢迢跑到國外去學人家的東西,但對自己的東西完全不了解,我突然覺得不可饒恕。所以讀完書後回台灣,我就開始做中國戲曲的研究。這是很有意思的回歸。」

 在香港藝術中心任職時,由於工作關係,施叔青在1980年前就已經到過內地,巴金、丁玲等作家都曾是她的朋友。當時文革結束後,一批優秀的藝術家重新湧現,在她的搭橋牽線下,紛紛來港演出,侯寶林的相聲、北京的中樂團等,都被她帶來香港,這在仍處英國統治下的香港可是前所未有的。她也積極邀請台灣藝術家來香港,當時林懷民帶舞團來,還親自演出了現代舞《寒食》。

 對香港有感情,於是忍不住要為它立傳。施叔青寫下了《香港三部曲》——《她的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與《寂寞雲園》,以妓女黃得雲為主角,一直寫到她的曾孫女,借由這幾代人的故事來寫香港百年殖民史的滄桑,也通過黃得雲與幾個男人之間的關係來隱喻香港的處境。書中涉及種族、性別、階級等不同面向,精彩地刻畫出香港的歷史與處境,在1999年時被《亞洲週刊》評選為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中國的近現代史從來都是掌握在男作家的手裡,女人的歷史是由男性作家來詮釋的,女作家在這裡是缺席的。我要站在女人的立場為女人發聲,這一點是我很有意識去做的。以妓女為主角,是因為女人有幾重壓迫。在一個殖民地裡面,不管男女都被壓迫。但女人除了被殖民,除了種族上的歧視外,還要遭受性別上的歧視。如果她是一個生活優渥的女人也就罷了,但是因為她是社會底層的人,更有另外一種壓迫。(我把她)作為香港的象徵,從一個被別人歧視的下層的女性一路往上,靠著自己的勤奮往上爬—香港從一個小漁村變成金融都市。就寫這個過程。」施叔青說。

在斷裂的歷史中尋找認同

 回到台灣,施叔青又開始另一次「大部頭」創作,從2003年到2010年,完成了《台灣三部曲》。和《香港三部曲》一樣,用一個家族的故事來寫歷史不同,《台灣三部曲》每本都有不同的人物、故事,用斷片式的方式對應台灣歷史上不同統治者交替的歷史時期。第一部《行過洛津》藉著描寫戲子的處境和情感世界,呈現清末的洛津(今日的鹿港);第二部《風前塵埃》則以原住民與台灣的日本家族為主角,描繪日治時代的花東。到了第三本《三世人》,施叔青觸及的,是經歷了清朝、日據時期以及國民黨統治後,台灣人在斷裂的歷史中如何尋找認同。在《三世人》中,施叔青創造了養女王掌珠這個角色,並藉著描繪她的衣服來隱喻現實。清代的大淘衫、日本的和服、中國的旗袍分別象徵著不同的身份認同。

 施叔青的寫作風格,被喻為「以小博大」,雖是以具體的歷史作為背景,卻由描寫小人物的細碎生活著手,拼湊出某一歷史情境下的社會景象,同時,也使得那些被大歷史描述所掩蓋的事件重新鮮活了起來。施叔青說:「東西要寫得深,不怕小,就像張愛玲,寫的是茶杯裡的風波,多少年後讀起來一樣覺得深刻。」《台灣三部曲》似乎便把這「以小博大」的風格推到了極致。書中涉及不同的性別、族群、民俗、地理……簡直複雜得可怕。

 寫歷史小說,本來就是一個十分辛苦的過程,用施叔青的話說,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寫《行過洛津》,她專門去泉州看梨園戲;寫《風前塵埃》,她專門到花蓮住了一年,查閱資料,研究日據時期的庶民生活,書中對當時人們的風俗、節慶、衣飾、飲食等等的描述極其細緻,可見作者的苦功。

 施叔青說,《行過洛津》被大家討論得最多,更有許多學生根據它來寫論文。但她自己最愛《風前塵埃》,「我們是在很西化的環境下長大的,看荷里活的電影,喝可口可樂,讀英語小說。對西方、英美為主的流行不陌生。但沒有想到,幾乎同文(日本文字從中國傳過去)、同種(亞洲人種)的日本讓我覺得那麼大的挑戰。他們和我們非常不一樣,寫的過程中很有意思,不熟悉的東西特別想要認識它。在裡面,我也用和服來作象徵。」

 施叔青說,自己是特別喜歡自我挑戰的人,寫小說便給了她挑戰的機會。不過寫了那麼多年,她已經決定封筆,好好享受生活。「不寫了,你看我頭髮都寫白了。」她笑著連連擺手,「寫完台灣三部曲,我覺得呼出一口氣,好輕鬆。我以前的生活過得十分規律,早上起來也不敢和我先生說話,生怕說了話氣就會跑掉,不敢吃太多早餐,怕血液都流到胃裡面,就一直寫一直寫,長年累月這樣。寫完後,發現可以和我先生說話,在書房中看我想看的書,我覺得好奢侈哦。寫作的過程很緊繃的,有每個時刻都在和小說裡面的人物情節在周旋的感覺。」

相關新聞
施叔青三部曲中的歷史人情 (2011-08-08) (圖)
書評:預示大趨勢的暢銷書—評《中國震撼》 (2011-08-08) (圖)
書介:《金錢實驗室的人性考驗》 (2011-08-08) (圖)
書介:《50 Photo Icons》 (2011-08-08) (圖)
書介:《愛的發酵期》 (2011-08-08) (圖)
書介:《兒子》 (2011-08-08) (圖)
書介:《家規》 (2011-08-08) (圖)
徵稿啟事 (2011-08-08)
一步向前的勇氣 日本80後宅男的登山夢 (2011-08-01) (圖)
書評:關於食物的情感信札 (2011-08-01) (圖)
書介:《送給孩子的字》 (2011-08-01) (圖)
書介:《離別的聲音》 (2011-08-01) (圖)
書介:《A Song of Ice and Fire 5: A Dance with Dragons》 (2011-08-01) (圖)
書介:《愛國賊》 (2011-08-01) (圖)
書介:《奈良美智.橫濱手稿Drawing File》 (2011-08-01) (圖)
徵稿啟事 (2011-08-01)
聶震寧 紀念辛亥 最重新意 (2011-07-25) (圖)
書評:音樂如何產業化發展? (2011-07-25) (圖)
書介:《吳康民口述歷史──香港政治與愛國教育》 (2011-07-25) (圖)
書介:《紅刺蝟人像攝影美學》 (2011-07-2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