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外交視角:拜登訪華 值得期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16]     我要評論

風 度

 應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的邀請,美國副總統拜登將於8月17日起對中國進行5天正式訪問。這是中美加強高層交往,增進戰略互信的又一重要外交行動,對中美關係的發展將產生深刻影響。

交流合作 樂見進展

 今年1月胡錦濤主席訪美時,兩國元首達成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的重要共識。半年來,兩國在增進戰略互信、擴大共同利益、開展務實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新亮點吸引世人矚目。

 5月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不僅通過簽訂《中美關於促進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和經濟合作的全面框架》,明確了兩國將開展更大規模、更加緊密、更為廣泛的經濟合作,而且新增了由兩國文職、軍職人員參加的戰略安全對話,新建了中美亞太事務磋商機制。總參謀長陳炳德5月成功訪美,美軍參聯會主席馬倫(時任)7月回訪。兩軍軍事首長就近期加強軍事交流做出了具體安排,對兩軍關係中的一些原則問題坦誠地表明了各自立場。互訪無疑對增進互信,減少疑慮,推進建立相互尊重、合作互惠的新型軍事關係發揮了建設性作用。首次中美亞太事務磋商已於6月在夏威夷舉行,取得積極成果。國務委員劉延東和國務卿希拉里4月共同主持了第二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雙方在科教文體等6大領域達成40多項協議,人文交流合作新項目將陸續啟動。此外,首屆中美省州長論壇於7月在猶他州舉行,兩國數十位省州長與會,雙方在經貿、能源、環保等諸多領域簽訂了20多項合作協議或意向書,總額30多億美元。兩國省州合作展現勃勃生機和廣闊前景。

 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裡,從加強高層交往到拓展安全、經貿、人文交流,中美如此有條不紊、卓有成效地推進互利雙贏合作,創造了中美關係發展的新局面,表明中美關係發展潛力巨大,前景令人樂觀。

增進了解 與時俱進

 中美關係的走向不僅關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而且與中美兩國國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中美兩國極高的相互依存度和水乳交融的共同利益,是歷史上任何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關係史中所沒有的。這決定了中美只有合作,實現共贏,沒有別的選擇。

 長期以來,美國經濟和綜合國力在世界上一直獨佔鰲頭。面對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中國的持續崛起,美國產生一些想法和顧慮是難免的。但對一個真實中國的認知有助於消除這些顧慮。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看到,中國的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屆時中國與美國仍有較大差距。中國無意挑戰美國「一超」地位,真誠致力於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誇大中國實力,用冷戰思維、陳舊觀念看待處理中美分歧,發表不當言論,挑撥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力圖遏制中國的發展,只會傷害中美兩國人民和兩國的共同利益。

武器售台 分歧突出

 拜登在美國政壇有重要地位和影響,曾任國會參議員30餘年,在擔任副總統之前任參議院外委會主席。1979年和2001年曾兩次訪華,對30多年來中美關係中的重大事件都有親身了解和感受。他一直認為,中國崛起對美國和世界有利;美中關係對美國來說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對美中雙邊關係來說,最重要的是加深相互了解,減少誤解。拜登擔任副總統以來,同奧巴馬一起,致力於發展中美關係。此次訪華將為他進一步了解中國內外政策提供寶貴機會。

 中美關係正在穩步發展,同時,在售台武器等問題上的分歧仍很突出。我們期待兩國領導人以新觀念新視野從戰略高度全面審視中美關係,穩妥處理涉及兩國重大核心利益的敏感問題,消除可能挫傷當前中美關係發展良好氛圍和勢頭、引發中美關係再起波瀾的隱患,進一步促進中美關係健康平穩發展。

相關新聞
胡總考察穗深 指導轉型發展 (圖)
胡錦濤試用自助借書機 (圖)
全球黃金儲備排名 中國第六
中國連續3月增持美債
被誣查看美隱形機殘骸 中國斥荒唐 (圖)
全球黃金儲備排名 (圖)
內地富豪崛起 財富超港台 (圖)
外交視角:拜登訪華 值得期待
專家解讀:後危機時代 海外華商亟需轉型
對非緊急糧食援助 中國再增3.5億 (圖)
東南亞華僑華人社團 臨後繼乏人困境
內地資產超億企業主 近三成已移民
中國內地、港台及東南亞華人富豪統計(2010) (圖)
陳炳德訪以色列 對華軍售成焦點 (圖)
政府拒公開信息 公民可起訴 (圖)
公安部廣西嚴打 傳銷客大撤離 (圖)
奢侈品網購 季度增長超兩成 (圖)
國家旅遊局:入境遊目標難實現 (圖)
國稅總局:個稅新公告係偽造
京政府公佈財務 公車費減半億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