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昕、王玨 北京報道)近年來,東南亞華僑華人社團當地化趨勢不斷強化,後繼無人等問題日益嚴峻。2011年《華僑華人藍皮書》指出,隨著東南亞「華僑社會」向「華人社會」過渡,加之新生代的成長,融合於當地的觀念成為共識,華人社團的當地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而華人新生代與社團的疏離,使得青黃不接、後繼無人成為社團普遍面臨的問題。
東南亞華僑華人社會形成時間最早,規模最大,東南亞華僑華人社團的數量也最多,實力及影響力也最為引人注目。戰後,一方面,受冷戰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雙邊關係的影響,華社出現「親內地」與「親台」的政治分野;另一方面,受東南亞國家民族主義政策影響,華僑華人社團開始當地化。
藍皮書指出,後冷戰時期,受各種因素影響,東南亞華僑華人社團發展呈現出四個明顯特點:1.當地化趨勢進一步加強:社團普遍將為主流社會提供公益服務作為工作的重點;2.國際性聯繫強化,區域性、全球性的社團組織不斷組建;3.社團間受中國政治影響的左右之爭近些年明顯淡化,緣於政治認同分歧的衝突緩解,華社出現了相對團結的局面;4.新移民的社團活動引人注目,新移民社團大量出現,且表現活躍。同時,東南亞華僑華人社團也面臨一些問題,其中,尤以名利之爭和後繼乏人問題最為嚴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