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牛子厚的孫女牛立志在吉林市「牛子厚創辦京劇喜(富)連成社100周年紀念會」上講話。資料圖片
牛家原是甘肅人,後逃荒到山西省太原縣。因家庭生活艱窘,無以為生,遂四散逃荒,並以砸碎家中僅有的一口鐵鍋,各執碎碴一片,作為日後重逢的憑證。後人把吉林牛家又稱「砸鍋牛」。牛家在東北祖輩相衍,輩次排列為「玉升麟秉章,世紹永安長」。牛家主要是從牛金玉和他兩個兒子牛升雲、牛升霄創業發展起來的。剛到東北時,牛金玉夫婦挑擔輾轉來到了吉林烏拉(今吉林市)。牛金玉夫婦通過與吉林副都統打招呼,先在小東門外開小店的侯家房後種地,開菜園子,共開了13公頃地。他又和兒子們進東部山區採人參、淘砂金,飽嘗了艱辛,歷經了磨難。
吉林市背靠長白山,面臨廣袤的松嫩平原,處於松花江之濱,位於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長白山的很多資源,如木材、人參等特產,松嫩平原盛產的糧豆,都要以吉林為集散地,向外地發運。正因為吉林處於這樣重要的交通位置,清朝康熙皇帝於1676年(康熙十五年)令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稱「吉林將軍」,「建木為城,倚江而居」,做反抗沙俄侵略戰爭的準備。經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近百年的發展,吉林已成為柳條邊外第一重鎮。精明的牛金玉看到吉林如此便捷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日後發展的有利條件,遂於小東門辦起了大車店,兼營油鹽煙麻。這就是牛家的第一個企業。時在清乾隆末年。當時,松花江上木排很多,舟船往來,絡繹不絕,使小店生意非常興隆,越做越大,兼營的油鹽煙麻店得到了擴充。1797年(嘉慶二年),正式定名為「源升慶」。據說有兩層涵意:一是期盼企業升騰發達,蒸蒸日上;一是他的兩個兒子的名字都有一個「升」字,大兒子叫牛升雲,二兒子叫牛升霄。而「升」字側過來看,又是「牛」字。以後,以「源升慶」為基礎,派生的「買賣」很多,但都在字號的中間有一個「升」字。從此,牛家在吉林商界名聲越來越大,被稱為「船廠牛家」,列為「中國北方四大家」之一,與當時富甲一方的山西亢家、瀋陽郎家、河北劉家齊名。1829年(道光九年),牛金玉去世,企業由其子牛升雲、其孫牛化麟兩代人銳意經營,悉心管理,有了很大發展。
據吉林市圖書館存《游吉便覽》記載,在1911年(宣統三年),牛家的「買賣」有錢舖二家,佔當時全城錢舖的九分之二;當舖六家,佔全城當舖的十六分之六;雜貨行三家,佔八分之三;批發貨店二家,佔九分之二;中藥舖一家,佔十分之一;糧米舖一家,佔四分之一;客棧一家,佔十分之一。牛家企業經營範圍除油鹽煙麻等雜貨外,還有高級百貨,如綾羅綢緞,各種布匹,狐貉貂裘,山珍海味等,金銀買賣及器皿,首飾的打製加工,中藥材,瓷器,陶器,磚瓦,糧米,木匠舖,點心舖,鞭炮舖等,以至發展到金融業,開當舖、錢莊。此外,牛家還開養豬場、養雞場,還自家設場打魚。牛家的經營範圍凡居民生活所需、官紳享樂所用的物品幾乎無所不涉。除在吉林城開設眾多企業外,還在吉林附近的集鎮如烏拉街、樺皮廠、岔路口、大綏河等地開有油坊、燒鍋等。在哈爾濱、長春、四平、瀋陽、大連、營口、錦州、秦皇島、山海關、唐山、天津、太原、濟南等都有牛家的生意,還把分支機構開到北京等地。以長春為例,據資料記載:1884年(光緒十年)吉林鉅商牛子厚在長春城內北大街開設「公升合」錢莊,資本額官帖300萬吊;在南大街開設「順升合」錢莊,資本額官帖240萬吊。在哈爾濱開有「振升恆」、「義升公」、「東昇久」錢莊。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吉林商務總會選舉「總理」(會長)及會董共20位,其中,在牛家的「升」字號企業中就有趙熙曦等6人當選為會董,佔會董總席位的三分之一。這時,牛子厚的大兒子牛翰章已從俄國首都聖彼得堡留學歸來,官場活動多由他兒子出面。在吉林商務總會選舉中,他當選為「協理」(副會長)。由此,可反映牛家「升」字號企業在吉林商界實力之一斑。企業在增多,經營在擴展,牛家僱傭的「夥計」也在增多,究竟有多少人現未查到統計資料,但當時常說,「源升慶」大掌櫃孫毓堂真有本事,能管2,000多人!按當時的吉林市有20萬人口計算,平均每20個家庭中至少有一個人在「升」字號企業就業。這應該是較保守的估算。到牛子厚時,牛家因經商富足已歷三世。牛家資本雄厚,「升」字號企業有多年的經商經驗,也積累了商業信譽,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專業隊伍。總之,牛家在前中華民國以至近代吉林歷史中,商業規模、經營範圍、富裕程度都曾是罕有罕見的。當時社會傳說,牛家人去北京,不用喝別人家的水(因各處都有「買賣」)。還傳說,清朝廷一次就向牛家借款70萬両白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