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去年兩地進出口貿易額達2,306億美元。圖為大批貨車於皇崗口岸等待過關。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何凡 北京報道)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指出,內地對香港經貿開放總體良好的形勢下,港商進入內地市場亦有碰到「玻璃門」現象,這需要雙方逐漸磨合。他說,「兩地的法律體制、行業標準、企業規模、社會成本等因素存在差異。一些服務領域開放後,企業在面對地方的法律、規章時出現不適應,對此我們正努力化解。」
陳德銘表示,在如此大範圍的開放下,一些「大門開、小門沒開」的問題,主要緣於制度的差異與法律的不同。而基本的解決思路是雙方多考慮到對方情況,我們將重點對已開放的領域,與香港特區政府加強溝通、協調。「比如,在醫療服務開放後的價格審核上,內地方面將考慮香港業界的服務質量和價格承受力;而香港業者赴內地投資時,也要考慮內地的人均收入水平。」
兩地互補 服務業前景闊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部主任、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劉雪琴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內涵,不僅是形式上的開放,且包括專業人士的往來更頻繁,開放度不斷擴大,逐步放開經營地區、範圍、深度的限制,將開放門檻不斷降低。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燕生也表示,「敞開小門」實際上是管理政策與市場機制盡可能對接。香港是內地市場經濟發育和成長的課堂,機制對接的過程能令內地服務業更加市場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