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關注學生聯盟調查顯示,去年小學學生輔導人員流失三分一人手,問題嚴重。香港文匯報記者劉景熙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景熙)小學生行為問題日益嚴重,學校訓輔人員支援越見重要。現時,教育局有提供資助予官津小學,以向社福機構購買輔導服務。但規定學校輔導服務,每年或最多3年即要重新競投。一般學校均以「價低者得」決定中標機構,結果造成相關輔導人員薪酬持續偏低,流失比率高達32%,情況嚴重。
關注學生聯盟調查今年9月8日至12日,向不同社福機構、學校及私人機構發出問卷,了解小學學生輔導人員流失情況,最後收回18份有效問卷:16份來自機構、2份來自學校,涉及約127名學生輔導人員,佔全港學生輔導人員約44%。
調查結果顯示,扣除小學內專責訓輔的教師及主任,香港小學現有接近300名學生輔導人員,當中9成為專業社工。單是去年,已有1/3人流失,入職未夠一年的佔1/4,造成小學欠缺資深社工、訓輔工作青黃不接的情況。
批撥款太少 無力支薪水
大部分填回問卷的機構均表示,學生輔導人員離職原因,是覺得工作量多、工作時間長以及薪金偏低。部分機構則指,教育局對小學輔導撥款太少,扣除學生輔導人員薪水,即出現赤字,故往往無奈把年資較高的輔導人員調到其他服務範疇,換入年輕同工。此外,有機構決定撤出小學輔導服務。
職位常變動 影響信任度
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理事鄧惠雄表示,學校轉換社工頻繁,令訓輔工作經常須「從零開始」。新接手的社工須掌握學校與社區環境,以及建立與同學、老師之間的信任,影響輔導延續性。
資深輔導專家崔日雄指,要讓被輔導者主動把心底話告知社工,需要時間和耐性,「曾有小朋友投訴,他今天把好多心事告訴你,但你又離職了」。長遠而言,當認定社工快要離開,會不願告知心聲,窒礙輔導成效。
此外,現時招標制度導致多個問題,包括:撥款制度差距巨大,18班或以上的學校每年可獲政府撥款46萬元,聘請輔導人員;但17班或以下的學校,卻只得23萬元資助,款額大降一半,令學校欠缺資源。
社會福利界立法會議員張國柱表示,將於9月中發起簽名運動,又會發信給政府官員和「疑似特首參選人」,要求政府加強小學輔導服務,重點包括推行「1+1輔導制度」,即18班或以上學校。同時,設有學生輔導教師及駐校社工各一名、增設社工督導、取消投標方式和進行小學輔導全面檢討,最終達致中學輔導服務協約模式。
小學生早熟 服務需增援
香港小學學生輔導專業人員協會會長何麗霞表示,現時學童早熟,對性有好奇心。同時,父母因工作關係,長期不在家,「曾有10歲小學生趁機帶異性返回『空巢』,並發生性行為」。她希望當局了解小學輔導服務重要性,並作出支援。
教局倡應變 3年1招標
教育局發言人回應指,當局一直關注小學學生輔導服務,並致力改善有關資源。發言人指,學校可因應本身情況,靈活調配津貼,直接聘用學生輔導人員,或向非政府機構購買學生輔導服務。學校及辦學團體均對這措施表示歡迎。此外,當局建議學校在購買服務時,應採取公開和公平競爭原則,定期進行具競爭性的報價或招標程序以甄選營辦商,並以至少每3年一次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