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水連天」其實是「水」和「天」——Tony Price和Norman de Brackinghe的聯合攝影展,一動一靜,一水一天,可謂相得益彰。兩位攝影師均對光線的本質情有獨鍾,為之著迷。Tony是設計師兼攝影師,曾於英國學習,1993年移居香港。最近他專注於光線映落於建築物上及水中的主題,所以與生於視覺藝術之家的Norman珠聯璧合,呈現出他們的「水天」想像。Norman1976年移居香港,他喜歡繪畫,畫作多以山水風光為主題,而他的攝影作品則往往帶有抽象風格。記者見到Norman作品中對光線在黃昏落入黑夜的醉人變化之捕捉,便感受到他的攝影反而呈現出了比油畫更細膩動人的線條。兩位攝影師希望透過一系列清新的影像,藉以對抽象及極簡派藝術風格進行探索,讓觀賞者感到其中輕鬆愉悅的氣息。動態的「水」,我們往往會一目了然,那麼「天」究竟可以有多沉靜呢?今次我們不妨一起走近Norman的「天空」。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Norman以抽象攝影見長,因而這次以寫實的方式拍「天」,已經不同於他的一貫風格。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12張漸變的天空——從最明亮到最暗。這正是從Norman身處薄扶林道的住所陽台上望出去的香港天空,他每天都在那裡看日落,觀察太陽是如何漸暗直至徹底消隱在地平線之下。他從數以百計的照片中,選出了完全沒有拍到雲朵的許多幅「純凈天空」,再從中挑出12張最為連貫的漸變顏色,就像一套頗為自然的色譜變化。赤橙青藍,經歷了一層一層亮色的天空,最終徹底暗下來。極致的、近乎空白的這些純色,有一種迷人的攝影觸感的吸引力。
宛如繪畫的攝影
Norman說:「其實我並不在乎觀眾覺得這是畫,還是攝影。」他甚至希望人們能用一種神秘主義的態度去觀看這些作品。的確,這一組作品甚至比一般畫作更靜謐,凸顯了他對顏色格外的癡迷。他說,一些好的顏色,是他的作品30年來都希望保存下的東西,而香港的天空——也是刻在他內心深處的顏色迷思。「許多年前來定居時,天上能見到星星,現在卻已經沒有。」因而更希望為自己保留下一些能令內心平靜下來的「天空」記憶。
這些作品所反映的,就是一種對平靜天際的嚮往,沒有雲朵,沒有雜質,唯有天空。渾然一體的色塊,讓人感覺不出時空的流逝。Norman笑言,既然Tony是在水中表現抽象,自己就是在「天上」寫實。兩相對比,反而更襯托出他攝影的淡然思考。但香港天空所遭受的污染,卻每每令他十分痛心。純粹的天色變得愈加遙不可及,所以他對其的幻想也就更迫切。世界在變,人也在變,自然也在變得更不平靜,那麼創作者唯一可以做的,便是自己去創造平靜。
那麼對這一系列還有甚麼不滿意的部分呢?Norman說,其實他希望這些攝影的尺寸如果更大一些,會更有衝擊力,整體感也會更強。觀眾會在超大尺寸的畫幅中更感受到攝影與繪畫之間其實本來或許便無界限,心隨畫動,也可以隨攝影而動。
水天一色,是古代中國藝術家與文人的浪漫想像,而在西方傳統中,水與天卻始終是抽象作品的重要符號和表現主題。因而這次聯展中的水與天,已經不同於傳統西方對水天概念的把握,而融入了兩位長居香港的藝術家對東方的感情在內。因而或許觀看他們的攝影,也是一種站在界外觀看界內的城市景觀之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