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幾個老朋友聚會,忽談及又一則少年亡的新聞。報紙說一位品學兼優的領袖生因為家人禁止外遊,從住處越窗而出,以尼龍繩游繩下樓,不幸失足從三樓墮下,頭部重創身亡。據說是日為女死者的生辰,朋友邀約慶祝,生辰變為死忌。
並非我們冷血,只是這種不幸事一再發生,一般家長對管教子女常感束手無策,我們自當拋開婦人之仁,以理性態度探討評論,或可為進退為谷的家長提供一點「理論支持」和「思想武器」。
一友笑說中學要講授一點物料科學(Material Science),讓學生了解甚麼東西可以承受自己的體重。我說從電視片段所見,那條不是「尼龍繩」,按本地一般語用慣例,直徑有好幾個毫米(Millimeter)的才叫「尼龍繩」,那條纖維是香港西餅店常用來包裹餅盒用,實是「尼龍草」。記者年輕識淺,用詞失當,報道錯誤。
近年,類似的游繩下樓跌死事故已發生過很多次,仍然有這麼多人重蹈覆轍,是不是我們的年青人都不注意時事,沒有每天都看點新聞?是學校功課太忙?還是傳媒公信力太低,未能吸引年青人觀看閱讀?會不會小朋友太過受卡通、遊戲機的內容影響,以為可以一如虛擬世界中的人物那樣,飛簷走壁、如履平地?有些特技人經常扮「蜘蛛俠」,以徒手攀爬著名建築物吸引傳媒,能不能說他們也有推波助瀾的過失?亡命少年或會想:人家徒手,我有繩借力,有何不可?忽念電影的相關情節,主角每多以幾張床單打結延長,當作繩索下樓。床單的橫切面(cross-section)是「尼龍草」的幾多倍?這位死者所謂「學優」,借用近年教育界的「潮語」,或可謂「高分低能」了。所學未足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
另一友笑問,事發時是星期一凌晨天未光的時分,早上不是應該上學嗎?此時外出約會,還算「品優」嗎?據聞死者因為朋友一再致電催促,相信為了不願爽約而冒險離家。那連環短訊便成了「催命符」。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學生的品行?我們這輩「老人家」理解的一套,真可能不合時宜了。回想少年時的經歷,如果朋友當中有誰的家長管得特別嚴,一般會盡量遷就,避免朋友為難。你明知人家「宵禁」,就不能改在大白天外遊?令到朋友家庭不和,即是豬朋狗友。死者沒有想過攀窗外出有多危險,可以說她無知,泉下有知,會不會自悔魯莽?
前賢稱人的生日為「父憂母難之日」,廣府俗語形容婦女分娩為「與閻羅王隔一張紙」,今天香港醫療水平甚高,但每年仍有孕婦因難產或產後併發症喪生的案例。青少年這麼重視與最好的朋友一起慶祝生日,當中必有受商家宣傳的影響。小朋友人生閱歷淺,從沒有想過三數年後,這回慶生的朋友可能都變成陌路人。年青人過生日,似乎更應與父母一起,重在感恩。
逝者已矣,草此文不是為了責怪誰,唯望後來者多點安全意識。朋友聚會慶生雖然高興,但犯不著為此冒險,下一次慶生,說不定桃花依舊,人面全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