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中國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區域航運:湄公河血案舉國震驚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0-2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湄公河遇難中國船員親屬遠赴泰國舉行追思會,部分人情緒激動,至今仍難以接受事實。 資料圖片

——現代中國+全球化

 早前,13名中國船員在湄公河水域,遭不明身份的武裝人員襲擊致死。這宗慘案震驚國人之餘,也令中老緬泰4國之間的湄公河水域航道安全,再次受到外界關注。究竟湄公河水域如何發展起來?有何原因導致該處水域出現治安問題?有何解決方法?下文將作探討。 ■陳振寧、戴慶成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

作者簡介 戴慶成:《環球時報》、《環球人物》、《鳳凰周刊》等內地媒體撰稿人。另定期為香港《成報》、《新報》撰寫時政評論文章。 電郵:taihingshing@gmail.com

 陳振寧: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員。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定期於香港《成報》發表評論文章。曾參與《通識詞典3》的撰寫工作。 電郵:jambon777@yahoo.com.hk

小知識:湄公河有多長?

 湄公河是一條流經中國、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及越南6國的著名河流。該河在中國境內被稱為瀾滄江,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出境後,便稱湄公河。整條河道全長4,880公里,是亞洲最重要的跨國水系之一。

13國人慘死 兇手在逃

 10月初,兩艘中國貨船在湄公河水域受到身份不明的武裝人員劫持,並遭襲擊。其後,兩艘船隻被泰國政府人員截停,施襲者逃脫。13名中國船員失蹤,遺體在隨後數日被陸續發現。是次慘劇成為該航道開通以來最嚴重的案件之一。

 兩艘中國貨船遇襲的原因和兇手的身份暫時未有定論。泰國方面指施襲者是緬甸販毒集團。據悉,該集團不時劫持來往湄公河的船隻,索取保護費,若對方拒絕,便會殺死船員,奪取船隻從緬甸向泰國運送毒品。泰國媒體則估計施襲者是緬甸少數民族武裝佤邦聯合軍。但佤邦隨即發表公開聲明說,事發地點在泰國境內,是佤邦人無法涉足的管制地區,所以與此無關,並願意接受中國調查團的調查。另外,有報道指上月有中國船隻在緬甸港口裝貨時,被臨時徵用剿匪,外界懷疑是次事件是毒販的報復行為。有人質疑,受害船員可能曾受僱於一個幫派,故遭另一個敵對幫派劫殺。

 慘劇發生後,中國雲南省已暫停瀾滄江─湄公河的航運。約200名中國船員從陸路回國。有專家認為,事件沉重打擊湄公河沿岸的經濟活動。

建跨國應急機制 防悲劇再生

 由於瀾滄江─湄公河是多國的經濟命脈,因此不少專家紛紛就河道安全發表意見,藉以增強治安:

聯合巡邏 共建反應部隊

 自通航協議簽訂後,中國、老撾、緬甸及泰國設立瀾滄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協調委員會,輪流擔任主席,定期召開會議。該會就河道的航行安全、收費規則、維護和整治等問題作出討論。但按現行規定,航道水域屬於哪個國家的領水,便由該國負責管理。

 有人指出,由於老撾、緬甸及泰國的政治較不穩,經濟發展滯後,難以通過實行更嚴厲的法律,打擊罪案。而且,航道涉及多國及複雜地形因素等,政府之間的合作顯得更重要。

 中國已向老、緬、泰三方提交《中老緬泰瀾滄江─湄公河航運突發事件處置協調應急預案》的初稿,並爭取盡快建立湄公河國際航運應急協調機制,加強對國際航運的協同管理。

 另外,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副教授范中洲指出,中老緬泰可在2000年簽署的《中老緬泰瀾滄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協定》中,加入「聯合保障異國船隻、船員生命安全」的內容。同時,在尊重主權的前提下,各國應簽署協議,採取聯合巡邏,打擊罪案的行動,甚至共同建立一支快速反應部隊,在接收求救信號後,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盡快發布消息 獲救機會大增

 中國雲南省外事辦新聞處處長李輝指出,10月5日晚已得知有中國船員在湄公河水域失蹤的消息,但是「沒有失蹤人員已經遇難的報告,再加上金三角地區的複雜」,故無立即對外公布。據報道,延至10月9日,中國外交部才就事件作出正式公布。

 有人指出,泰國有媒體早於10月5日下午1時已發布消息,指涉事的船隻已被發現。不尋常的是原本用來運送蘋果和大蒜的船舶,被發現時裝載的卻已變成麻黃素(即冰毒),中國船員仍下落不明。

 有人認為,若事件發生後,有關部門能即時反應,盡快發放訊息,或能向劫持者施加壓力,獲取意外線索,增加船員獲救的機會。有關消息發布系統應作進一步改善。

 添配防備 輪流放哨

 中國海事問題專家王翰靈指出,國際商船並不允許攜帶武器,但船員可加強防備工作,如在船上配備水槍、木棍等非致命性的防衛工具;當途經危險海域時,船員不上甲板,並佩戴頭盔、穿上防彈背心等,輪流放哨警戒,以防患於未然。

 中國政府亦可加強教育船員,讓其了解有關國家的航運法規、求助方法等。同時,亦可考慮強制性要求船隻裝配有效的求救裝置,並作出資助。

金三角毒梟無道 劫殺頻生

 瀾滄江─湄公河多年面對嚴峻的治安問題。如老泰緬交界的山區被稱為金三角,面積達19萬平方公里,大小村鎮共有3,000多個。早在上世紀60年代,該處因是各國交界,道路崎嶇,政府難以有效管理,加上土壤肥沃,雨量充足,形成罌粟種植、提煉、販運及走私的生產鏈,其販賣的海洛英佔世界總量的60%。它與阿富汗、伊朗及巴基斯坦交界的金新月,以及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及巴西交界的銀三角,並列為世界三大毒源。

 該處的毒品不少由水路輸出。毒販可經湄公河快速往來幾個國家,逃避執法人員追捕。該河已成為跨境販毒、走私、販賣人口及搶劫等罪案熱點。另外,多個反政府武裝部隊也在該處駐紮,並不時上船收取保護費。根據中國雲南省當地船主的估計,70%貨船曾被劫持。2007年,有一名中國船員被身份不明的武裝人員槍殺;今年4月,有30名船員被劫持,遭勒索15萬泰銖;8月,17名由雲南出發的遊客途經老撾、泰國、緬甸交界時被搶劫。航道的治安狀況令人憂慮。

中老緬泰合作 通航10周年

 瀾滄江─湄公河的航運業由上世紀90年代開始。當時,中國首先提倡,老撾、緬甸及泰國積極回應。2000年4月,中老緬泰的交通部代表在緬甸簽署《中老緬泰瀾滄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協定》。2001年6月,中老緬泰在湄公河正式通航。2002年至2004年,在中國資助下,中老緬泰實施航道改善工程。2006年,中老緬泰開通由中國景洪至泰國清盛的貨運和客運的固定班輪。今年踏入通航10周年。

 航道開發令中老緬泰都有得益。多年來,不少中國船員在該河道往返,進行貿易餬口。現在,中國的日用貨品、建築材料、電器等都以河道運入東南亞,節省不少運輸成本;而東南亞的水果、飲料以至大米、輕工產品、木材等都從該河道運入中國。據統計,2000年至2009年,中國通過該河道完成累計運輸量達300萬噸以上,累計進出口額和邊民互市貿易超過300億元人民幣。由於航運條件優越,瀾滄江─湄公河被譽為「東方多瑙河」。

 另外,隨著航道的開通,中國不斷探索瀾滄江─湄公河的旅遊開發項目,不少旅行社推出相應的旅遊項目。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試列出湄公河的三大治安問題,並舉例加以說明。

2. 為何湄公河的治安不穩,多年來仍有中國人不斷往來?

3.你在何等程度認同「湄公河的地理環境複雜,各國政府難以遏止罪案」?為甚麼?

4.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發展,近年越來越多公民到海外工作。你認為中央應採取甚麼措施,保護海外中國公民?試舉例說明。

延伸閱讀:

1.《湄公河金三角中國船停運 外交部啟動應急機制》,《京華時報》,2011-10-11

 註:報道對慘劇經過作出概述和提出質疑。

2.《湄公河流域各國應共建快速反應隊伍聯合巡邏》,《中國青年報》,2011-10-15

 註:該文介紹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副教授范中洲以及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教授胡正良的建議。

3.《推動湄公河安保合作 中國應該爭取主導權》,《廣州日報》,2011-10-12

 註:該文介紹新加坡東亞研究所訪問學者、中國海事問題專家王翰靈以及中國社科院東南亞問題專家賈都強的建議。

4.《專家建議:應對湄公河「江匪」可借鑒馬六甲海峽管理機制》,人民網,2011-10-10

 註:該文介紹中國社科院國際問題專家薜力的建議。

相關新聞
區域航運:湄公河血案舉國震驚 (2011-10-21) (圖)
概念圖: (2011-10-21) (圖)
現代中國+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稀土平價出口 中國蝕底? (2011-10-19) (圖)
現代中國+公共衛生+全球化 供養父母 子女卸責? (2011-10-17) (圖)
作者簡介 (2011-10-17) (圖)
新聞背景:農村留守長者超4000萬 (2011-10-17)
有苦自己知 誰能伸援手? (2011-10-17)
概念鏈接:誰是「空巢老人」? (2011-10-17)
養老模式轉變 衝擊千年傳統 (2011-10-17)
概念圖:「空巢老人」問題 (2011-10-17) (圖)
想一想 (2011-10-17)
外國高招 值得參考 (2011-10-17) (圖)
延伸閱讀 (2011-10-17)
資料速遞站 (2011-10-17)
現代中國+全球化 諾貝爾科學獎為何中國無份? (2011-10-14) (圖)
作者簡介 (2011-10-14)
創立逾百年 歐美幾壟斷 (2011-10-14) (圖)
1901年至2007年諾獎得主國籍(部分) (2011-10-14) (圖)
傳統學風礙發展 經費不足成果少 (2011-10-14) (圖)
小知識:李約瑟難題 (2011-10-1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中國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