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貨幣政策將從偏緊回歸穩健。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此次宏觀調控進行微調的目的,主要是糾正前期政策中過度緊張的部分,但轉向寬鬆基調,為時尚早。經濟學家建議,應對可能出現的經濟放緩,應更多地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不能再次依靠大量上項目、大量發貨幣的刺激計劃,而是要減少部分稅費,減輕企業負擔,此舉不僅有擴張之意,還兼具結構調整作用,且無寬貨幣政策的負面效果。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在高通脹還沒有消退的情況下,實行寬貨幣政策後果會很嚴重,好比高燒沒退就停藥了。」目前通脹走勢平穩,拐點基本確立,但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9月CPI同比漲幅中,今年新漲價因素貢獻約4個百分點,未來數月新漲價因素仍然較強,預期12月CPI仍將高於4%,全年通脹會超過5%,仍大大高於政府調控目標。
調整資金結構 推進利率市場化
另外,貨幣政策不能放鬆的另一個原因則是,中央對樓價的調控仍在博弈之中。在經歷了一年多的房產調控後,房地產業已迎來量變向質變的轉折期,房地產業正經歷洗牌。安邦諮詢報告認為,如果貿然轉變貨幣政策方向,重開流動性的閘門,不僅難以擠出房地產業的泡沫,減小中國經濟的隱患,還有可能重演2009年的瘋狂,將泡沫繼續吹大重演日本的盛極而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張立群也向香港文匯報表示,政府不宜在實施短期的貨幣擴張政策來支持經濟回升。經濟學家認為,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經濟下滑,政策動向應該吸取2008年金融危機的教訓,不應盲目出手救市,而要真正做到「適時適度」。
經濟學家建議,在現有貨幣政策上進行微調,不是要大量供應貨幣,而應重點調整資金供給結構,降低政府的資金需求,推進利率市場化。另外,應對可能出現的經濟放緩,應更多地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地方非稅收費等都存在降低空間,此外還可壓縮政府行政開支、增加民生支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