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太鼓大師 林英哲 敲擊來自心跳的節奏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上周五與周六,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中並響起渾厚壯美的鼓聲,來自日本的太鼓大師林英哲在舞台上擊出了懾人心魄的節奏。這位演奏家曾在43個國家與地區巡迴演出,並為美國前總統小布什、英國的查爾斯王儲進行過專場表演。這次是他第三次來到香港。第一次來港時,數十位觀眾在演出結束後在劇場外等候他的場景,令他感動至今。這一次的香港之行,林英哲主要表演自己創作的曲目,以凸顯對香港觀眾的感謝。  ■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圖:主辦方提供

 演出前的見面會上,林英哲說,擊奏太鼓起源自中國,後應用於日本的民間祭祀。因為傳統日本是一個農業社會,雨露滋潤完全依靠自然,故敬神的日本人便將打擊樂的表達融匯於祭典之中,以求莊嚴壯盛。早期,太鼓的角色是伴奏,情緒渲染的效果極為明顯,因此逐漸走入民間時,成為許多「醉酒阿伯」食飲助興的工具。可見,太鼓在日本民間頗為流行。

 如今演奏太鼓,不僅僅是聽覺的衝擊,視覺上也會有極大的震撼。因為演奏家不再是演奏單一的太鼓,而很可能同時敲擊數個太鼓,身體姿勢的來回變換與太鼓的快節奏相互搭配,更加有利於對作品主題的理解。數個太鼓同時運用,以林英哲的觀點看,就是達到了「島」的意境。日本是由島嶼組成的,一個個獨立的太鼓,就猶如一片片島嶼,當演奏開始後,演奏家在不同的太鼓上敲擊,就如同人們在不同的島嶼上踱步,香港作為一個島嶼社會,對這種音樂的表達模式大概會感到特別熟悉與親切。

跨文化的《澪之蓮》

 太鼓的「跨文化」觸媒作用,一直是林英哲關注的領域。此次來港演出的作品之一《澪之蓮》,講述的便是一個日本人對韓國文化的鍾情,不斷追求人與自然萬物的共生。這個日本人是上世紀初抵達韓國的,儘管那時的日本與朝鮮半島因為殖民的問題而相互對立,但是這個日本人依舊用自己的生活去講述韓國的點點滴滴,過世後也葬在了韓國。《澪之蓮》的演奏時長約為一小時,其間,太鼓的獨奏、合奏以及其它樂器的伴奏交互出現;獨唱、合唱與輪唱的聲樂表白使聽眾對作品的情感渲染有了把握。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中加入了日本神話中「山幸」和「海幸」的意象,以兄弟的分合來映喻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悲歡離合,用日本的民族形式詮釋了共融的精神。林英哲認為,東亞地區的「鼓文化」有共同之處,藝術詮釋的作用對人心的凝聚有著巨大影響力。

超越國界的節奏

 太鼓的節奏是超越國界的,韻律是超越種族的。這是林英哲對太鼓藝術的價值取態。為何如此見解呢?林英哲認為,全世界每一個人,身體的構造是相同的,表達思想是透過身體來完成的,故而「友愛」的本質也是相同的,心跳便是最好的例證。他認為,演奏太鼓時,它的節奏其實是按照人的心跳速率來改變的,它的聲音也是和心跳的奏鳴相吻合的。

 在曾經的一次公開演出中,觀眾中的成年人被太鼓聲感染,不斷起身鼓掌、拍手叫好甚至熱淚盈眶;而現場的不少兒童卻進入了夢鄉。原因便是:太鼓聲與心跳的同一,令兒童們產生了偎依在母親懷中的感覺,類似於母親心跳的純樸、原始之音使得兒童們有了睡眠之意;而成年人聽到太鼓,則回憶起了童年的往事,心中的各種思緒會令他們的情緒跌宕起伏,與太鼓聲合一。

 成為一名出色的太鼓演奏家,精力上的付出是必須的。每日的體能訓練會極為嚴苛。為了熟練地演奏太鼓,林英哲以前每天都要進行長時間的耐力跑訓練。跑步在培養耐力的同時,也在磨練人對「節奏」的把握。

充滿儀態美的太鼓演奏

 已年屆59的林英哲,40年來,太鼓的演奏方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表現方式也逐漸現代化。精通繪畫的他表示,隨著日本已經邁入工業社會,未來的創作將會從美術的角度來敘述平凡人的故事。例如,他會將一個畫家的故事作為編寫新作品的源泉,而儘管這個畫家可能並不出名。另一方面,太鼓除了可以在舞台藝術上一展風采外,對解決一些教育方面的問題亦大有裨益。林英哲提到,演奏太鼓,可以陶冶人的心性,尤其是對一些「問題少年」的心理矯治有促進作用。相信,這也是他未來努力的方向之一。

 太鼓的演奏方式在不斷改進。林英哲此次在香港的演出中,有一部作品名為《海的豐饒》。與傳統的太鼓作品不同,林英哲此次將視覺美感的元素添加於打擊樂中,形成了特有的儀態美與對稱美。就儀態美而言,負責擊打四個小鼓的鼓手用武術和體操的形式將鼓聲沉澱於矯健的肢體運動中,鼓手身體運動整齊劃一的程度可與紀律部隊的操閱相媲美。對稱美則更是將視覺與聽覺相統一,「對稱」已不僅僅是鼓手肢體動作的對應,林英哲更是用粗獷和高亢的音調吟誦出日本的民歌,與其餘鼓手的呼號聲融為竹井誠笛聲的高潮,奏鳴的再現氣勢,已完全超越了交響樂——打擊樂、聲樂和器樂,似乎都缺一不可,這便是太鼓演奏的立體對稱,已然昇華了以往的平面對補效果。

 島國的雄渾與壯美盡收眼底。

相關新聞
太鼓大師 林英哲 敲擊來自心跳的節奏 (2011-11-04) (圖)
觀劇筆記:重訪歷史與經典再造 (2011-11-04)
活動推薦:「垂誼樂社」×波恩貝多芬交響樂團:「Breguet's Celebration of Excellence」音樂會 (2011-11-04) (圖)
活動推薦:香港中樂團:湯良德紀念音樂會 (2011-11-04) (圖)
活動推薦:香港藝術中心×楊春江:開放舞蹈 (2011-11-04) (圖)
繪畫,是追尋平靜的一種方式 (2011-10-31) (圖)
《國歌》 (2011-10-31) (圖)
《Made in China》 (2011-10-31) (圖)
《切.格瓦拉》 (2011-10-31) (圖)
《記憶——印象》黃勇個展 (2011-10-31) (圖)
藝評:童真中的警醒 (2011-10-31) (圖)
《Flying Angels》 (2011-10-31) (圖)
視覺推介:拼貼想像—Chila Kumari Burman個展 (2011-10-31) (圖)
視覺推介:《厚肉蘑菇》——Ophelia Kwong & Man Tin作品展 (2011-10-31) (圖)
視覺推介:「我們你們他們」陳佩玲個展 (2011-10-31) (圖)
意珩 眺望內地 瘋狂《盛勢》 (2011-10-28) (圖)
《盛勢》 (2011-10-28)
請你看戲 (2011-10-28) (圖)
《拉氏巡禮》綻放光芒 (2011-10-28)
台灣月 青春。夢想。老靈魂 (2011-10-2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