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藝評:讓香港文化更有信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Art Plus》藝術總監又一山人

 作為一份有著極高知名度的免費雜誌,從《am post》到《Art Plus》,傳統有所保留,風格又有所創新,令到這本雜誌更加貼近香港年輕人與大眾階層的口味。之所以要對《am post》進行改版,與目前的香港文化更加多元化、生活化有很大關聯。作為《Art Plus》編輯,樊婉貞認為,本港近年來興起的如「八十後」群體,已經有了新的文化觀念,所以,改版是應對變化的必由之路。 從《am post》到《Art Plus》,不但刊物尺寸比例的大小有了變化,內容也更趨視覺藝術的內涵以及文化的專業化。畢竟,以往的《am post》基本上是純藝術,但是《Art Plus》則有了許多關於日常生活的篇章,生活中的許多細節成為《Art Plus》「關照」的對象。例如該如何給朋友、戀人或是上司贈送禮品;衣食住行的小知識;重大的文化活動預告等。

 既然要合乎市民大眾的口味,就要用最為便捷和普及的方式將刊物發送到別人手中。《Art Plus》採取的方式是在7-11便利店中進行派發。這樣的方式本身也是平民路線的體現。但作為一份香港的刊物,整合兩岸三地的文化資訊,卻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畢竟,雖同屬華人世界,不同地域的差別總是不小。網絡在此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即以網站的形式來統合香港、台灣與內地的資訊,再聘請當地人為特約記者,以增加刊物在地化的認受度。

 《Art Plus》除了進行文化宣導外,也會幫助政府進行文化調查。他們更希望政府能夠在本港的文化推廣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尊重和重視藝術家在文化推廣中的作用。在香港當前的本土文化環境下,堅持一本免費的文化雜誌,其實有一定的難度,但信心不可缺少。《Art Plus》的編創人員表示,如今的年輕人,乘巴士、搭地鐵,手中多有iPhone、iPad,他們對外界訊息接受的速度已經大大加快。而經過這麼多年文藝界的努力,香港「文化沙漠」的身份已經有了變化,大眾階層的文化參與程度大大提高。

 本土化仍然是《Art Plus》所追求的目標。刊物的藝術總監「又一山人」更希望在本土化與國際化中進行一個抉擇。因此,《Art Plus》不但要在大眾中生存,但也要引領大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畢竟,本土是土地與人的情感交響樂。《Art Plus》的採編人員有意走完全香港的十八個區,將每一個區以藝術卡通地圖的形式描繪出來,在這幅圖中,每一個區的印象都將由地標、人文和自然組成。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相關新聞
馮捲雪「遊戲人間」無常人世中的當下 (2011-11-14) (圖)
遊戲人間XI:捉迷藏 (2011-11-14) (圖)
遊戲人間XXIII:晚秋 (2011-11-14) (圖)
遊戲人間XXI:落櫻 (2011-11-14) (圖)
遊戲人間XV:地震 (2011-11-14) (圖)
遊戲人間XXIV:夜雪 (2011-11-14) (圖)
遊戲人間XXVI:粉紅泡沫 (2011-11-14) (圖)
藝評:讓香港文化更有信心 (2011-11-14) (圖)
視覺推介:「Flowing Energy」 (2011-11-14) (圖)
「對號入座」陳文令個展 (2011-11-14) (圖)
「默墨迴響」派瑞芬個展 (2011-11-14) (圖)
i-舞蹈節2011 即興舞蹈的率性體驗 (2011-11-11) (圖)
i-舞蹈節2011編輯推薦 緣舞場29——《竹林小聚》 (2011-11-11) (圖)
獨舞與即興:是舞不是舞!? (2011-11-11) (圖)
緣舞場32:舞在天空下 (2011-11-11) (圖)
從過去到永遠──《百年之孤寂10.0文化大革命》 (2011-11-11) (圖)
陳潔培「曲折」人生 處處驚喜 (2011-11-07) (圖)
陳潔培作品展「曲折」 (2011-11-07) (圖)
藝評:簡約、細節與生活 (2011-11-07) (圖)
「生活雙對論」梁依廷與劉彥滔作品展 (2011-11-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