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i-舞蹈節2011 即興舞蹈的率性體驗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竹林小聚》將運用元朗劇院中的小竹林來進行演出。

 看到「i-舞蹈節2011」(11月11日至12月11日)的小冊子,首先被吸引的是這個舞蹈節的閉幕節目,觀眾與藝術家將一起來到元朗的素苗農舍,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欣賞舞蹈、音樂與其他媒體的創作,之後一起享用有機素食。舞蹈節的主辦方「多空間」的藝術總監馬才和說,他一直夢想著做一個藝術農莊,因為藝術不僅是用來看,也是用來生活的。「以前在市區帶工作坊的時候,說深呼吸我都害怕會不會吸壞別人。如果去戶外,深呼吸真的可以感覺到新鮮的空氣。我曾經在新界發展,因為那個地方要拆才搬到市區,但仍然想要回歸大自然。」在大自然的環境中,觀眾與藝術家一起放鬆下來,音樂與舞蹈自然而然地發生,加上健康的綠色食物,真是令人嚮往的生活情景。

 ■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主辦方提供

每一次都像最後一次

 可見這不是一個充滿了豪華演藝陣容的尋常舞蹈節,主辦方更願意打造一個平台,讓一些主流舞蹈潮流之外的有趣創作得以呈現。「我們2004年時就搞過一次,但那次是藝術家自發的。2009年多空間正式開始主辦『i-舞蹈節』,開始邀請海外的藝術家,也讓他們和本地的藝術家一起來做。我們一直覺得香港的舞蹈生態不夠蓬勃,不夠活潑,傳統主流的東西主導得太厲害,當代的新藝術作品都不是發展得很好。我們希望給獨立藝術家多一些平台發揮自己的創作。」馬才和說,主辦這樣一個舞蹈節,對一個獨立藝術空間來說其實負擔很重。2009年他們申請到藝發局一筆三十多萬的資金,今年則被縮減到二十萬,要尋求其他支持來完成節目的策劃,而下一年的申請已經被拒絕,一分錢也沒有。「我們也有些氣餒。」但舞蹈節似乎節目越來越多?「因為每次都覺得好像是最後一次,盡搞吧,所以看起來好像搞得很大。」他的笑容裡有一絲無奈。

 「坦白說,在香港,看現代舞和舞蹈的觀眾一向很少。哪怕是當年香港藝術節做《My Life as a Dancer》都覺得難。我一直在想,為甚麼我們說了那麼多年,還是說沒有觀眾?這有很多原因,和我們的傳統,和香港的客觀環境有關。舞蹈和肢體有關,需要空間,如果你的家很小很小,身體表達則被綁住了。推廣這種藝術,但沒有這種感受,沒有環境,是很難推的。而在我們的文化上,儒家也是不鼓勵動的。在我們的教育中,也沒有一個『動』的思考。動是肢體動,也是腦子動。跳舞其實不只是動身體,而是很多想像,很多創意,這兩樣不動的話很難推廣舞蹈。我們嘗試在i-舞蹈節中做這種東西,辦很多工作坊,剛開始擔心沒有人來,但是後來發現很多都爆棚了。其實香港不是沒有市場,而是還沒有被發覺。」

即興的快樂與憂愁

 舞蹈節的關鍵詞是「即興」,其重磅節目,就是一連五晚的「獨舞與即興:是舞不是舞!?」每一晚的節目都不同,上半場是來自各地舞者的獨舞作品,下半場則是不同界別藝術家一起進行的跨媒體與即興創作。

 馬才和說,獨舞與即興這兩種創作形式,正是每個舞者獨特個性與風格的絕佳展示;每一個藝術家都要組織語言編排獨立表演,還要即興和其他媒體合作,每晚的演出都充滿驚喜與不確定性,既考驗舞者的想像力與創作力,也讓觀眾經歷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現場體驗。「i-舞蹈節」中的「i」,是individual、identity、international、interact、improvisation;是自我、身份、國際性、互動體驗、即興;也是iPhone或iPad等新媒體與舞蹈創作所擦出的火花。而在我看來,在觀賞即興表演的過程中,i也可以代表觀眾自主的視角選擇——陷入不知通往何方的劇場空間中,被好奇心引領著前進,全然自我地想像——那種不確定性和模糊的界限感正刺激我們去重新思考與定義:甚麼是舞蹈?甚麼是舞者?

 在舞蹈節的小冊子中,馬才和這樣形容即興表演的魅力:「即興是不可預測的危機,溝通身心的方式,亦是恣意瀟灑的境界,一種需要極度專注、又全然開放的聯繫,是自由表達與尊重聆聽並存的實踐。」然而在香港,即興表演好像是票房毒藥。在這個成熟的消費社會中,精明的消費者們不願意掏出一百塊,便不知道自己能收到甚麼樣的產品。現代舞已經讓許多觀眾一頭霧水,即興的現代舞更讓許多人直呼「看不明白」,「get不到」。「但藝術不是一個1加1等於2的數學公式,藝術是提供一個空間給觀眾去享受,讓他去體驗那個過程,多過是一個考慮『對』或者『不對』的過程。主要是你舒不舒服,享不享受,有沒有感覺。但是我們經常去買一張票總是抱著我們明白還是不明白,想著要拿到一些甚麼東西,沒有想過那個過程反而更重要。即興特別強調的是你要有一顆平常心來感受整個過程,讓事情發生。明白與否是腦子與眼睛的運動,感受則是發自全身,其實更強烈。但是香港好像忘記了這種感覺。」

舞蹈即生活

 舞蹈是生活,即興則關乎對於生命和人生的態度。「即興是可以訓練的。人們總以為練舞就是練腿可以踢多高,或者可以一字馬,這是很表面的對舞者的理解,有時甚至是一種侮辱。舞者不是雜技員,也不是體操運動員。舞者要去拉伸的,不僅是腿部的肌肉,還有思想開放的程度——你對生活,對視覺、音響,對空間,對人的看法。我的媒體是身體,面對的是如何把生活用身體表達,但並不代表我們對其他的媒體就不敏感。」馬才和說:「我讀完演藝學院後,感覺自己是『維他命失衡』。我每天在學校學古典芭蕾,我的手、腳、身體總是做某些動作。原來,我身體的其他部分是沒有被探索過的。我的想像力、創作力也沒有被好好發掘;對視覺藝術,對音樂,對生活,都沒有足夠的空間去發掘多一些。變成我只能跳某類型的東西,而在這個框框外面的好像都沒有被開發過。畢業後,我才開始自己去吸收其他東西。我很喜歡和其他人,不一定是舞者,可能是建築師啊,視覺藝術家啊等聊天,聽他們講關於創作的想法。所以在舞蹈節中,不同藝術家有種撞擊的作用。」

相關新聞
i-舞蹈節2011 即興舞蹈的率性體驗 (2011-11-11) (圖)
i-舞蹈節2011編輯推薦 緣舞場29——《竹林小聚》 (2011-11-11) (圖)
獨舞與即興:是舞不是舞!? (2011-11-11) (圖)
緣舞場32:舞在天空下 (2011-11-11) (圖)
從過去到永遠──《百年之孤寂10.0文化大革命》 (2011-11-11) (圖)
陳潔培「曲折」人生 處處驚喜 (2011-11-07) (圖)
陳潔培作品展「曲折」 (2011-11-07) (圖)
藝評:簡約、細節與生活 (2011-11-07) (圖)
「生活雙對論」梁依廷與劉彥滔作品展 (2011-11-07) (圖)
視覺推介:「深刻人間——黃新波的藝術歷程」 (2011-11-07) (圖)
「開科取士——清代科舉展」 (2011-11-07) (圖)
盛夏劇團 x Leumas To 概念插畫展 (2011-11-07) (圖)
太鼓大師 林英哲 敲擊來自心跳的節奏 (2011-11-04) (圖)
觀劇筆記:重訪歷史與經典再造 (2011-11-04)
活動推薦:「垂誼樂社」×波恩貝多芬交響樂團:「Breguet's Celebration of Excellence」音樂會 (2011-11-04) (圖)
活動推薦:香港中樂團:湯良德紀念音樂會 (2011-11-04) (圖)
活動推薦:香港藝術中心×楊春江:開放舞蹈 (2011-11-04) (圖)
繪畫,是追尋平靜的一種方式 (2011-10-31) (圖)
《國歌》 (2011-10-31) (圖)
《Made in China》 (2011-10-3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