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年輕的香港視覺藝術家黃慧妍具實驗精神,敢於以概念主導創作,作品涉及多樣媒介,包括繪畫、雕塑、裝置、錄像、社區藝術計劃等。在她即將舉辦的首次個展中,使用的媒介則是繪畫。這場名為《要當一個別人並不簡單》的繪畫展中,可以看到藝術家由2007年起至今所創作的四個繪畫系列。黃慧妍的創作具有高度批判性,作品表面形式上的美,並非她最在意的部分,相反她會更注重不同形式的畫作的內在生命力。她說,雖然做過很多不同媒介的創作,但她最愛的還是繪畫。為何愛,又為何要在個展中「當一個別人」?就讓我們走近這四個系列一探究竟。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畫廊觀眾或許會和我以往的觀眾有所不同,而在我所使用的不同媒介中,最易令人產生熟悉感的也正是繪畫。」四個系列的作品實際上也是對黃慧妍近幾年來繪畫創作的梳理。其中的《2008年香港藝術館海報》及《波特蘭藝術宣傳品》兩個系列,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她有違主流創作的思考方式。我們在其中見到她手繪了先後收集到的香港藝術館的展覽海報,以及她2008年去波特蘭時收集的多個Art space的宣傳卡片。以繪畫形式將原始印刷品進行原樣複製,是一種突破藝術品定義的創作方法。
《香港藝術家藝術館》系列則體現了黃慧妍作為一位香港藝術家對香港的期盼。一百幅描繪藝術館的畫作中,既有她對本地藝術家的尊重,也有她對香港藝術史的建構所提出的批評。凝視繪畫對象時,她一貫帶著強烈的主見。而她的最新系列《為了重新認識繪畫而作的一百張繪畫》,每幅畫都藏著一個對她的繪畫認知有所影響的故事。她勇於擺脫自己所使用的同一套藝術寓言,而以第三身觀點作畫,並在關於別人的作品中,完整保留下了自我特色。其中的一張《沉船》,便表達了她在欣賞本地藝術家曾翠薇作品時曾感受到的悲傷。她說:「我會去設想,當時的她是怎樣創作了這幅畫。」
要當一個別人並不簡單
如果你曾讀過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便一定不會忘記這句話:「要當一個別人並不簡單。不過要取一個別的名字卻很簡單。」黃慧妍說:「整場畫展對我而言,其實除去畫作,我的心境也很有實驗性。」她曾說過,回首過去幾年,除了能更了解自己在繪畫方法、心態上的轉變和實驗,也更能令自己意識到,繪畫的那個純粹平面,依然趣味盎然。「驀然回首,我幾乎以為那是別人的作品,又錯覺以為自己是個畫家。」而事實上,「我不是一個畫家,卻在這樣的展覽中,令行內人以為我是個畫家。」
嘗試成為這作畫的「別人」並不容易,卻是黃慧妍所熱衷的形式。「因為繪畫很純粹,只要處理畫中的部分就已足夠」,而不像錄像、裝置等其他媒介那樣需要協調場地、展覽內容、觀眾反應等等。這份純粹那樣迷人,哪怕是早時她繪製的大量宣傳單張複製品,都有貫徹自我的哲思在內:「那段時間我不那麼相信藝術家可以完全創新,因為在這時代,其實可以稱得上原創的作品已經太少。」與此同時,她又像是在潛意識中被本雅明口中的「靈光」所感召,那些複製品,有它們自身的創作意圖在其中。複製品與藝術品的界限被模糊、被記取,被她以繪畫的形式予以珍藏。
當複製品離開了原來所歸屬描摹的那些藝術館與展廊中的語境時,便被賦予了全新意義。正如成為了一個「別人」的黃慧妍,打破常規、打破自我,引領我們開展一段嶄新的視覺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