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在中辦、國辦「嚴禁突擊花錢」的禁令下,卻還是「又到突擊花錢時,歲歲年底『花』相似」。政府年底突擊花錢的現象,顯然已成為中國特色的頑疾,幾乎每年都會上演,今年最後一月要突擊花掉3.5萬億,從金額上看可謂達到了歷史最高峰。
之所以年年突擊花錢,筆者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多年來一直實施「赤字財政」。近三十年來內地一直奉行通過財政支出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導向,在制定政府預算時都安排赤字目標,這種「赤字預算」實質是鼓勵政府「花錢」,而不鼓勵財政盈餘的。
穗地鐵省18億老總挨批
在政府依靠花錢來拉動經濟的體制下,花錢少,並非「節約有功」,而是「辦事不力」。2008年廣東省兩會上,原廣州地鐵老總盧光霖曾提到,地鐵2號線的預算是106億元,結算時只花了88億元,省下18億,盧光霖卻挨了上級批評。
還有媒體曾報道,某地級市整治一條河涌,預算沒花完,將餘額上交財政時,上級部門卻說:「績效不好!怎麼還剩1,000多萬?」
如果一個部門將預算經費結餘下來,不但得不到制度上的鼓勵,反而會影響其工作成績的評價及下年預算經費的數量,那麼該部門當然會選擇在年終時將預算經費突擊花完。
另外,中國現行財政預算制度本身也有不合理之處,編制預算時以上年情況為依據,今年花不完明年就可能被核減,政府部門自然會有「不花白不花」的心理,助推了突擊花錢的行為。
實際上,一個對納稅人負責的政府,應以節約為原則,將財政盈餘還富於民。從近年來政府高速增長的財政收入來看,是具備獲得財政盈餘的可能的,而在目前這種「官富民窮」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將財政盈餘分給全民,以減輕民眾生活負擔。新加坡、香港等地政府都曾用財政盈餘為全民發「紅包」。 ■海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