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現代中國+全球化
早前,中國工程院公布被視為研究領域最高學術稱號的「2011年當選院士名單」,中國煙草總公司鄭州煙草研究院副院長謝劍平入選,引起社會熱議。謝劍平因而被內地網民戲稱為「煙草院士」。究竟內地的院士制度為何?該制度又存在甚麼爭議?下文將作探討。 ■陳振寧、戴慶成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
作者簡介
戴慶成:《環球時報》、《環球人物》、《鳳凰周刊》等內地媒體撰稿人;另定期為香港《成報》、《新報》撰寫時政評論文章。 電郵:taihingshing@gmail.com
陳振寧: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員,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定期於香港《成報》發表評論文章;曾參與《通識詞典3》的撰寫工作。 電郵:jambon777@yahoo.com.hk
概念鏈接:何謂院士制度?
院士制度源自歐洲。17世紀中期,法國最早建立院士制度,隨後其他國家紛紛效法。
法國最早建立 後傳入華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加速,「科學」、「科學家」、「學會」、「科學院」等名詞在報刊不時出現。在中國著名學者蔡元培、李煜瀛等的推動下,國民黨政府在1928年成立中央研究院,1946年決定建立院士制度,1948年第一批院士誕生,共81人。
科技落後 新中國只設學委
新中國建立後,成立與中央研究院在體制上並沒有多大分別的中國科學院,該院設立學部和學部委員制。1954年,該院籌辦建立物理學數學化學部、生物學地學部、技術科學部、哲學社會科學部等。翌年,該院的學部正式成立,並對學部委員進行推選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當年中國採用學部委員而不是院士的稱號,原因是院士的稱號很神聖,獲此稱號者必須具很高的學術水準。當時,中國的科技水準和學術發展比較落後,若只為需要而挑選院士出來,難以服眾,因此決定推遲進行院士的選聘。在這段時期裡,學部委員的地位不高,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時,受到嚴重衝擊。
1993年改稱院士
改革開放初期,科技現代化受到重視,學部恢復活動及增補委員。1990年代初,學部的制度逐步規範化。其中1992年通過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章程》,就學部委員的稱號、選舉程式、學部的職能和任務、學部委員增選年期和名額等作出規定。1993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把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至於中國工程學院組建方面,1992年,中國著名工程專家張光鬥、王大衍、師昌緒等綜觀海內外科技發展的現狀和趨勢,聯名發出《關於早日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的建議》。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
當選者享終身制
自1997年起,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同步進行每兩年一次的院士增選工作,每次各自增選名額不超過60個。當選者享有終身制。1998年,兩院實行資深院士制度,年滿80歲的兩院院士將被授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或「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的稱號,但同時增選院士時沒有提名權和投票權,也不能擔任兩院和學部的任何職務。兩院亦實行外籍院士制度。截至2010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有709名和751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學院院士是中國在科學、技術及工程等領域的最高學術稱號。
新聞背景:「煙草院士」當選 網民質疑
資料顯示,在2007年、2009年及2011年的3次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年」中,謝劍平都被列入為有效候選人。經過3次競選,今年他終於當選。中國工程院公布相關院士名單後,內地知名網友劉志峰隨即在騰訊微博質疑謝劍平,引來大批網友轉載,成為網上的熱門話題。
違控煙潮流 負國民期望
劉志峰指出,謝劍平只是從事煙草研究,他的當選有違控煙的世界潮流和中國民眾的期望。另外,也有意見指出,謝劍平除煙草行業研究外,並沒有其他特別的學術造詣。
研究圍繞減害降焦 貢獻重要
不過,有人提出,從正面角度看,謝劍平的研究方向是圍繞捲煙減害降焦,承擔國家863計劃、國家煙草局等資助的二十多項研究課題。該課題是內地較少人研究的領域,對消費者的健康、捲煙危害降低等方面有重要貢獻。
整體而言,是次謝劍平當選,將一直以來爭議頗大的中國院士制度話題再次投入公眾的眼球裡。
金權優先 學術其次?
近年,中國的院士制度引起5大爭議,現述如下:
優待如副部級 成獨特階層
在中國,一旦當選兩院院士,將享特殊權利,如在醫療方面得到副部級官員的待遇。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國家對知識分子的重視,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部分院士身處院士數目較少的省份,卻享有如升遷、工作安排、申請經費等眾多特殊待遇,成為獨特階層。
高校銀彈利誘 虛銜叢生
許多內地高校把院士數量視作學術成就的重要指標之一,爭相設立院士工程,如武漢理工大學規定,引進的院士每年只要在校工作兩個月,便可獲得科研配套經費500萬元(人民幣,下同),安家費50萬元或18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以及每年18.8萬元的院士津貼。部分省份也訂下引進院士的計劃。由於各個單位對院士的熱捧,而中國的院士數量不多,於是出現「共用院士」、「雙聘院士」及「兼職院士」等名稱。院士的各種實職和兼職繁多,工作沉重,影響研究工作。
掛名論文多 素質或參差
大部分院士對學術研究抱有嚴謹的態度,並能以卓越的方法指導學生。不過,部分院士卻因忙於各種實職和兼職,在指導課題和學生上的掛名論文不少,未能詳細檢覆有關著作。只要有學生弄虛作假或抄襲剽竊,相關院士便牽涉其中,衝擊整個制度。
自視過高 「學霸」不讓位
另外,科技日新月異,學術上的最高地位都會被後人取代,但有意見指,部分院士卻自視甚高,把其意見看作金科玉律,成為「學霸」。
私相授受 本末倒置
由於成為院士後,榮譽、權力、金錢、社會地位等變得唾手可得,故不少人士或單位都極力爭取。在這個過程中,送禮、請客等時有所聞,申報資料誇大作假也間中出現。最重要的是,增選過程令人感到學術成就只是其中一個考慮,如較早前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時,50多名高官及總經理等成為候選人,引起社會爭論。
規範院士行為 填補選舉漏洞
社會人士對改善中國的院士制度提出以下建議:
待遇勿與行政級別掛u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家錚早前撰文時指出,地方政府和院士所在單位對院士,尤其是年老有病的,在醫療、交通及住房方面適當地給予照顧,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須在合理範圍內,更不要和行政級別掛u,也不宜以高待遇作為重視人才的宣傳材料和吸引人才的唯一手段。
增權威學會推薦名額
參考國際慣例,依照中國科技發展的水準,來確定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總數。另外,逐步改進按行政部門或地方多層推薦的做法,增加國家級學術組織推薦院士的管道,如由各種一級學會推薦,以充分發揮學術界在院士增選中的應有作用。
提高選舉透明度 懲罰誇大宣傳者
有人認為,應將全部推薦人選的學術資訊發布在兩院官方網站上,廣泛聽取意見。對於指出虛假資訊者進行公開獎勵,候選人和申請單位進行誇大宣傳者,停止一輪提名資格。
出席活動須受約束 禁出銜頭
近年,部分兩院院士參與本學科領域外的社會事務過多,對中國院士的整體聲譽造成負面影響。兩院應制定具體的規定,約束兩院院士參與社會活動。如在各種答辯、評審和課題申請中,不得出現院士銜頭,只可填寫教授、研究員或工程師等國家法定職稱;再如禁止兩院院士擁有過多掛名兼職,掛名兼職不得超出某一數量等。
小知識:美英日院士有多少?
美國是全球科技發展的領先者,擁有科學院和工程院,截至2005年,前者有2,004名院士,後者有2,123位院士。兩院每年新增的院士名額有輕微差別,但不超過72人。
英國的皇家學會是世界歷史最悠久的科學團體,創立於1660年,牛頓曾為會長。截至2005年,該會有1,267名本國籍會員。每年新增會員名額為44人。
日本是近代科學發展最成功的非西方國家之一。日本學士院成立於1879年,會員名額最早為40人,至2005年擴展至136人。
想一想:
1. 何謂院士制度?
2. 根據上文,描述中國的院士制度發展,並舉例加以說明。
3. 參考上文,中國的院士制度存在哪些漏洞?試舉3項並加以說明。
4. 你認為院士應實行終身制嗎?為甚麼?
5. 外國的院士制度如何制定?那對中國有何借鏡作用?試舉例加以說明。
延伸閱讀:
1. 《工程院「煙草院士」當選遭質疑》,文匯網,2011-12-12 http://news.wenweipo.com/2011/12/12/IN1112120021.htm
2. 《中國工程院院士背後的政治光環》,文匯網,2011-06-03 http://news.wenweipo.com/2011/06/03/IN1106030051_p2.htm
3. 王揚宗:《中國院士制度的建立及其問題》,《科學文化評論》,第2卷第6期,2005。
註:作者回顧中國院士制度的歷史,並分析其問題,提出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