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福利院積極培養棄兒的勞動技能。
廣東省民政廳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處處長周惠明說,目前棄嬰養育存在三大問題:康復教育、就業培訓和住房問題。在他看來,福利院並非棄嬰最好的養育之地,「最好的成長方式應該接受家庭式教育」。
福利院裡「兒孫滿堂」
周惠明告訴記者,希望能盡快通過孤兒成年之後能夠享受廉租房的政策。「像現在這樣,棄嬰早已長大成人,甚至結婚後連同兒子孫子依然住在福利院,既不符合人的基本意願,更不利於真正融入社會。」
記者也了解到,從1998年《收養法》修改頒布實施至2010年底,廣東共有5萬多名孤兒和棄嬰被國內外家庭收養。各地福利機構還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養育模式,形成以集中供養為主,家庭寄養為輔的局面。目前各地福利機構有2500多名孤殘兒童進入家庭寄養。周惠明表示,另外還有一種「類家庭模式」,一般是一對父母,帶兩三個孩子,男孩子住一間房,女孩一間房,不是實際家庭。
粵探索「類家庭模式」
在東莞,福利中心也就養育模式進行多方探索。記者在福利中心內見到,有一排獨立小樓,建立了「模擬家庭」養育模式。中心聘請一對爸爸媽媽,養育十到十二個小孩。據東莞福利中心副主任胡淑娟介紹,他們還嘗試了「家庭寄養」和「助養」等方式,孩子的生活費、醫療費、讀書費都由政府負責,鼓勵孩子慢慢融入社會,用真實的社會環境培育他們成長。
但據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對棄嬰、棄兒的救助效果還遠未理想。由於九成以上的棄嬰、棄兒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培育起來十分困難。殘疾程度較輕的孩子在得到治療和校正後,被拋棄過的心理陰影卻仍然存在,因此性格孤僻自卑;殘疾程度較重的孩子,康復過程非常緩慢,或者根本無法康復。
在廣州福利院,有的「棄嬰」已經50多歲,從1957年建院就住在裡面。廣州市福利院院長徐久表示,像這樣需要政府供養的殘疾「棄嬰」不在少數,由於他們沒有行為能力,只能住在這裡。「即使他們有工作能力,但是因為沒有任何親人的扶助和祖產可以繼承,他們要獨自在社會上立足,也是非常困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