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盧思泓童年情景「笙」聲入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1-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盧思泓。

 中國古典樂器,經久不衰的魅力在於有心人的不斷傳承與守護。傳統藝術與現代元素的結合,根本在於演奏家的人文修為與洞穿時空的歷史見解。香港著名笙演奏家盧思泓,鑽研中華傳統藝術多年,更以本土的視角去發掘笙的新資源。他曾在內地、美國、日本、歐洲等多個地方進行公開演出,也致力於不斷推動本地音樂與現代音樂在傳統中樂中的新運用。本報記者在香港文化中心完成了對他的專訪,也深刻體認到:藝術與生活的密不可分,可以給人以極大的促進力量。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早先,也學習西樂

 1969年出生的盧思泓,整個家庭都有著優秀的音樂傳承。他的哥哥是演奏古箏的,母親則在粵劇方面頗有建樹。家庭的雅樂之風,讓盧思泓在選擇音樂的學習時,毫不猶豫地走進了華樂傳統藝術的瑰麗殿堂。雖然香港的中樂氛圍並不是非常濃烈,但是天生對音符與旋律具有敏感意識的他,將民族音樂與西樂進行了某種程度的「合體」。

 盧思泓介紹說,為了學好傳統音樂,打開中樂在本地的道路,他也學習了西樂管樂器中的長笛。長笛與笙有何不同?有何相同?他認為,長笛與笙都是吹管樂器,音調也偏高。另外,長笛在交響樂團中,其作用大致介於弦樂與銅管樂之間;而笙,在中樂樂團化後,也有著與長笛差不多的情形,所以對於學習笙的盧思泓而言,選擇學習長笛,是他比較東西方音樂的最佳途徑。

 與西洋樂相比,中樂有何不同,這是記者向盧思泓重點求教的問題。他認為,中樂,就每一個樂器而言,與西樂最大的差別就在於「規則」意識的不同。西樂的學習、排演甚至記譜,都有著一套完整和極為規範化的方法與體系。例如,從音高、五線譜開始學起,進而聯繫單音,緊接著是練習曲,再習奏樂曲,難度逐漸提高。但是中樂更加強調隨性而發,所以在較為奔放的中樂裡,師承可能比記譜更加重要。因此,中國的古人學習音樂,實際上是自己去獲得一個美學方法論的過程,並非來自於老師的教授,而是自己對樂器和心靈的感悟。

中樂「樂團化」,態度保守

 中樂「樂團化」已經不是一個趨勢,而是一個既成事實。在香港,叫做「中樂團」;在台灣,稱為「國樂團」;在新加坡被稱為「華樂團」;在中國內地又被稱作「民樂團」。這四種名稱之間,究竟有沒有甚麼內在聯繫的分別呢?盧思泓認為,四種不同的稱呼方式,其代表的背後的本質—中國古典樂器,其實並沒有甚麼太大的分別。不僅如此,演奏的曲目、演奏的形式甚至樂器的搭配,也大致相同。但是,名稱的不同,實則代表了四個華人地區對於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態度以及各自面臨的環境的差異。

 以香港而言,由於過去處於殖民地的背景下,與英國代表的西方藝術作為對應概念的,就是中國藝術或者中華音樂。因此,稱為「中樂團」,實際上是對香港自身環境的一種藝術語言的描述。但在新加坡,「華樂團」的概念來自新加坡的國家種族構成—除了佔人口主體的華人之外,還有馬來人、印度裔人等其餘族群,因而「華」字實際上是星國華人藝術的代表與象徵;為著促進種族和諧與文化多元,新加坡華樂團演奏的樂曲也有了愈來愈多的其餘族群的特色音樂。而在中國內地,「民樂」的意涵既有民族的考量,也有民間的構思,其實是為了打造真正能夠超越東西方音樂壁壘、形成普世音樂象徵的一種風格。所以,盧思泓最為贊同的,也是「民樂」的稱呼。

童年情景,走上銀幕

 搖籃曲是母愛的代表,是親情的象徵。學習音樂的人,幾乎都聽過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搖籃曲》。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香港人,盧思泓也試圖從本地的音樂源泉中去找尋親子關係的旋律篇章。他認為,香港傳統的民歌《月光光》是幾代香港人至今都難以忘卻的童年時光。為著準備1月7日與1月20日的演出,他特地將廣東民歌《月光光》進行了重新編曲,引入民族音樂的演奏風韻,喚起大家的童年香江夢。

 盧思泓將歲月年輪的意象融合於即將進行的整場音樂演奏會的曲目安排中。因為,為著讓觀眾更好地了解中樂,每一支曲目都安排了介紹—包括樂曲的製作背景、作品流行的年代與年齡、曾經的時代效應等方面。音樂會的上半場,是其成長經歷的講述,而下半場則是其對中國音樂的理解:一大一小,可謂恰到好處。據他介紹,此種創意來自自己在準備演出的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喜訊—孩子出生。看著孩子天真的目光,已是父親的盧思泓,認為有必要在公開的演出中,有一些獻給小朋友的禮物。畢竟,親情的感受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音樂昇華的至高境界。

傳承中樂,義不容辭

 文化是交融互通的,對主體性的堅持,有助於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正是如此的理念,盧思泓認為,如今很多中樂演奏家會和交響樂團配合,用西洋樂的伴奏來強化中樂的特色,這一運用在戲曲或是專場音樂會中非常多見,這是一個恰到好處的音樂對話方式。畢竟,在他的觀念中,中國古典樂器是非常個性化與細膩的旋律組構,點與面的關係中,中樂作為一個點,音效會更加成功。

 因此,盧思泓組織了自己的小樂團——龢鳴樂坊。因為傳承的使命,他自己也在進行演出以外的教學、資料整理與教材編寫的工作。尤其是中樂記譜中的轉譜工作,是非常艱巨的工作。他希望自己從事的中樂事業能夠有更加廣闊的前途。雖然,在他看來,香港過多被流行音樂所影響;推廣中樂,也面臨教材亂、樂器亂、方法亂的困境,但他覺得,只要自己做好、不懈堅持,就能夠達至「笙」聲入耳的境界。

相關新聞
盧思泓童年情景「笙」聲入耳 (2012-01-06) (圖)
南蓮園池中樂系列:盧思泓笙樂演奏會《傳.說》 (2012-01-06) (圖)
與小交響樂團團員合作 (2012-01-06) (圖)
與唐弦樂四皇奏合作音樂會 (2012-01-06) (圖)
國際室內樂音樂節開鑼:激情探戈.炫技弦樂 擦出室樂火花 (2012-01-06) (圖)
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 (2012-01-06)
活動推薦:Theatre Noir 《莎翁的情書》 (2012-01-06) (圖)
活動推薦:香港話劇團 《玩謝潘燦良——光媒體的詩》 (2012-01-06) (圖)
活動推薦:香港管弦樂團與馬友友 (2012-01-06) (圖)
走入周依的跨界「迷宮」 (2012-01-02) (圖)
古典美學氣質濃厚的作品 (2012-01-02) (圖)
《Still the Greatness》 (2012-01-02) (圖)
《迷宮》 (2012-01-02) (圖)
《雕塑迷宮——周依近作》 (2012-01-02) (圖)
創作對談:《九流》的悲喜故事 (2012-01-02) (圖)
銳角:珠三角新晉藝術家巡迴展 (2012-01-02) (圖)
「伙炭2012」推介 (2012-01-02) (圖)
藝術家分享會—藝術家進駐計劃 (2012-01-02)
非主流與專業座談會 (2012-01-02)
二手料、原創片:香港實驗短片&二次創作論壇 (2012-01-0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