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迫近年關,珠三角又出現不少港台商走佬事件。
年關迫近,欠薪逃匿風潮再起,中央多部委及地方再度高調打擊。去年11月初,廣東省首例「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在惠州宣判,是有意殺雞儆猴?不得而知,但恐怕僅能應急。
港台企為何不按法律程序申請破產而選擇走佬?有關調查表明,內地破產法律程序繁複困難。同時,政府為了維穩而代替企業善後處理的做法,及兩地司法合作難,客觀上助長了逃匿風氣。 ■香港文匯報記者 肖郎平
在不久前的12月26日下午,5歲的廣西女孩賓坤宜沒有如常地上幼稚園,而是和大人們茫然地呆在東莞意志高紙品廠門口。賓坤宜成為珠三角企業老闆棄廠逃匿的受害者之一,父母失業了,她也就從幼稚園輟學了。
賓坤宜父母的僱主是有「相簿大王」之稱的港商馮廣發。12月9日,紙品廠停工,已84歲高齡的馮廣發竟選擇「一走了之」。500多工人被欠百萬工資,供應商被欠貨款達千萬元之巨。
蔓延內外資 中大企也走佬
馮廣發不是第一個走佬的港商,也不會是最後一個。10月中旬,東莞宏利漂染公司東主伍焯政失蹤,拖欠貨款1,500萬元,160餘名工人由當地政府墊付工資。同月,袁志偉棄廠而去,從香港發回傳真稱「本人自願放棄東莞盈興包裝有限公司」。
走佬的內外資老闆也大有人在。8月31日晚,虎門福勝時裝廠員工準備領取7月份工資。不料,近200工人等來的是「噩耗」,台灣老闆走佬!8月,東莞市華世利海外有限公司美國籍老闆走佬;7月,素藝玩具公司韓國籍老闆走佬。幾乎無一例外的是,所有逃匿的企業東主身後都拖欠數十到數百萬工資,而拖欠供應商的貨款更是高達數千萬乃至上億。
原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研究室法官鄧愛君和謝銳勤主持的專項調查表明,欠薪逃匿者的身份從港澳台人員居多走向內地人員逐漸增多,從人數較少的小企業居多走向中大規模企業,從勞動密集型的電子、玩具等行業向各行業蔓延。
珠三角每年欠薪逃匿案件至少逾千宗。僅以東莞市為例,2008年欠薪逃匿案673宗涉及11萬多工人;此前兩年也在500宗左右,波及欠薪工人超過6萬。從逃匿的欠薪規模來看,其中東莞2008年超過3億元。
石排巨強電子廠港商李某欠薪20多萬元和120多萬元貨款逃匿,被抓回東莞後表示,「我看到很多老闆走了之後都沒事,我就開始想走了。」大概說出了港台商成功逃匿,已造成示範效應。
法律不清晰 隨時傾家蕩產
商海浮沉,起落有時,落難難免。然而,港台商人為什麼不申請清盤,而選擇不名譽也不道德的逃跑方式?
第一人民法院研究室調查報告的答案是,制度差異使然。「三來一補」企業並非合格的破產主體,也就是說,內地絕大多數港澳台企業都不能通過正常破產程式處理。即便符合破產條件的,也擔心責任過重,可能傾家蕩產都不夠,因此不得不選擇走佬。另一方面,也與企業長期違規有關。大部分欠薪逃匿的東主,平時就有賬目不清、偷漏稅以及其他違法行為,如申請破產還會受到其他處罰。權衡利弊後,不少企業主選擇逃匿。
也有的港台商是擔心環保問題,以致於最終不得不跑路,比如宏利漂染。宏利漂染每天排放廢水300噸以上,屬於東莞578家重污企業之一。
12月在東莞舉行的國際鞋業論壇期間,青島一家皮革公司副總孫先生也向本報證實,2008年引起廣發關注的青島韓企撤退潮中,一方面是撤退韓資小企業財力不足,另一方面也和擔心內地破產法律不健全和程式繁難有關。不過,鄧愛君和謝銳勤認為,政府墊付工資的善後模式,以及兩地司法合作難的現實,客觀上助長了逃匿風氣。政府埋單再變賣企業資產還款的模式已被一些欠薪逃匿者所利用,成為欠薪逃匿行為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大包大攬有損公共財政本意,有必要鼓勵工人和工會維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