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周至培(右)和白文鋒(中)在父親墳前上香磕頭,這一天的團聚,等了整整半世紀。香港文匯報記者米南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林舒婕 廈門報道)「阿姊,你睡了嗎?」一聲聲親切的問候,從「金門鼓王」周至培的電話這一端,傳向一水之隔的廈門。電話那頭,是同父異母的二姐白文鋒。49年的戰火劃開海峽,也將父親的思念永遠定格。直到周至培和白文鋒在廈門第一次見面,時間,已流逝半世紀。
思念成疾 病榻囑兒尋親
「爸爸1968年去世的時候,我才13歲。」臥病在床的父親把周至培叫到跟前,要他用一張紙片記下祖籍地福建漳州石碼三姑的名字,和從小就送給別人的二姐。「你一定要找到姐姐,她是你的至親骨肉啊!」年幼的周至培並不知道,這張小小的紙片,浸透了父親周家海後半生刻骨的遺憾和思念。
時光向前追溯到1948年12月,廈門鼓浪嶼一戶姓周的人家,誕下了二女兒。這家的主人便是周家海。當時,周家海受僱於「國民政府」海關,定期巡視廈金海域的燈塔航標,每次出海,短則數周,長則數月。二女兒出生後不久,周家海就接到了出海任務,妻子又患上了嚴重的甲狀腺瘤,無奈之下,只得將二女兒送給了同一個大院一戶姓白的人家,取名白文鋒。
周家海此行卻永遠沒有踏上回程路。國民黨退守台灣,一夜之間兩岸分隔。返家無望的周家海在友人的撮合下,娶了金門的一名周姓女子,生下周至培兩兄弟。在周至培幼年的記憶中,父親經常站在燈塔上默默眺望肉眼可及的廈門。「雖然我不知道爸爸有沒有想辦法和對岸聯繫過,但是當時的情形大家都知道,很難的。」
血緣一脈 姑憑兄貌認侄
大學畢業之後,周至培帶著一家人回到台灣島,對音樂的醉心和努力,令他終於在台灣音樂界熬出頭,贏得了「金門鼓王」的美譽。2001年,台灣當局有條件開放金門籍居民經廈金「小三通」往返兩岸。聞悉消息的周至培立即將戶籍遷回金門,開始辦理赴大陸的手續。
當年12月23日,周至培到父親墳前上了一炷香:「爸爸,我要回去找二姐了,請您保佑我能夠順利。」帶著僅有的一點線索,周至培來到廈門,隔天一早便趕往漳州石碼。「爸爸只說了村名叫『進水埕』,我一路問過去,忽然有一個老婦人走上來,問我是不是阿海。」這位老婦人,就是周至培的三姑。周家海離家時,和周至培此時年紀相仿。「三姑見到我的一剎那,恍惚覺得是父親回來了。」一家人又哭又笑,說起親人相隔的日子,唏噓不已。
咫尺天涯 姊弟轉角相遇
似乎是父親冥冥之中有所指引,周至培從三姑那裡竟意外獲得了二姐的消息。原來二姐隨白家人遷居廈門島之後,住進了湖濱南路的一棟民房。周至培此行在廈門下榻的酒店,距離二姐家僅幾步之遙轉角處。
「弟弟從樓梯上走下來,我一眼就認出了他。」相見的一刻,白文鋒覺得似乎全身的血液都衝上了大腦。兩人相擁而泣。「雖然我對父親的長相全無印象,但血緣相親,在那一刻真的感覺到了。」當晚,姊弟兩人聊了許多,透過弟弟的講述,父親的形象在白文鋒腦海中漸漸清晰了起來,想起父親晚年遙望家鄉不得歸的痛楚,白文鋒和周至培都禁不住淚眼漣漣,相約盡快到父親墓前細訴衷腸。
金廈相距咫尺,在金門的一些地方,能夠清楚接收到大陸電訊公司的信號,亦方便了這對分隔兩地的姐弟互訴親情。經常互通電話,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礙於當時台灣當局的政策,白文鋒的金門之行一直擱置,周至培的單向往返成為姐弟倆相會的唯一途徑。一有時間,他便乘船到廈門,姐弟倆有說不完的話題。
2004年底,台當局開放福建居民赴金門旅遊觀光的消息傳來,周至培第一時間撥通了姐姐的電話:「阿姊,你馬上就可以來看爸爸了!」終於等到這一天。周至培在金門水頭碼頭接上隨團而來的白文鋒。來到父親墳前,姊弟二人一齊上香磕頭,白文鋒早已泣不成聲:「爸爸,我們團聚了。」
從此,淺淺的海峽滿溢親情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