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北俊
解決「雙非」嬰的可行方法,是政府按《基本法》原意,切實執行三份中央有關居港權相關文獻及聲明的要求,立即停止再賦予「雙非」嬰享有香港永久居留權。當然我們不排除會遇到法律挑戰,但這會是唯一方法,把問題重新帶回香港的司法系統和程序中,提供機會予終審法院重新審視當中的理據和中央對案件判決後的說明,從而解決這困擾港人的重大問題。這可即時避免「雙非」嬰數字像雪球般繼續滾大下去,亦不用立即再次提請中央釋法解決問題,更可即時平息民憤,是最好不過的安排。
自從2001年終審法院在「莊豐源案」中判決「雙非」嬰可享香港永久居留權後,「雙非」嬰的數字便逐年攀升,2006年起更突破一萬大關至1.6萬人,至去年底更逾3.5萬人,累計數字已超過17萬。但特區政府至今仍然只想以行政措施堵截,我想這頂多只是治標,並不治本。故自由黨上周便提出了一個根治問題的方案,要求特區政府加以考慮採納。
「雙非」嬰急增推高本港人口不穩定風險
大批在港出世的「雙非」嬰,已對本港珍貴的公共資源,包括醫療、教育、房屋及福利造成沉重壓力。像本地孕婦近年飽受產床一床難求之苦,不少母嬰健康院,更已被「雙非」嬰攻佔,尤其是粉嶺母嬰健康院,因鄰近邊境及鐵路,更成為重災區,佔用服務的「雙非」嬰比率高達五成半。
此外,較早期出生的「雙非」嬰,陸續成長為「雙非」童,開始對幼稚園及小學學位有極大需求,而他們的首選就讀區域,自然又是與內地靠近的北區。據統計,約兩成「雙非」童的家長有意安排子女來港讀書,而以2006年的「雙非」嬰數目計,即今年可能約有3,200名「雙非」童來港升小一,加上本地適齡入學人口回升,令北區的小學學位更形捉襟見肘,未計「雙非」童,預計下年度將最少短缺400個學位,勢必令更多當區的本地學童,或要被迫長途跋涉的跨區上學。
根據政府最新推斷,香港未來會欠缺大量高中及副學位程度的人手,需要尋求補充。也許政府打的「如意算盤」,是希望藉「雙非」嬰長大後,作為日後勞動力的「補充劑」,但政府至今未能掌握「雙非」嬰來港定居的確實數據,故在沒有足夠評估下,若期望可倚賴這方面的人口作補充,不穩定風險極高,更可說是一場賭博。
終院應重新審視「雙非」嬰居港權的理據
再者,我認為「雙非」嬰在法理上,根本是不應享有居港權的。早在1996年香港特區籌委會就特區永久居民資格方面,澄清了內地人若是在港臨時居留或逾期居留,其在港所生子女是不享居港權的;而1999年人大就「吳嘉玲案」作釋法時,其實是重申了籌委會該份文件,再次明確了「雙非」嬰不享居港權的立法原意。而當2001年「莊豐源案」在終審法院審結後翌日,全國人大法工委發言人更發表聲明,指有關判決「與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有關解釋不盡一致,我們對此表示關注」。
故我與自由黨主席劉健儀在上周三便特別召開記者會,提了解決「雙非」嬰的可行方法,強烈要求政府按《基本法》原意,切實執行三份中央有關居港權相關文獻及聲明的要求,立即停止再賦予「雙非」嬰享有香港永久居留權。當然我們不排除會遇到法律挑戰,但這會是唯一方法,把問題重新帶回香港的司法系統和程序中,提供機會予終審法院重新審視當中的理據和中央對案件判決後的說明,從而解決這困擾港人的重大問題。當中的好處是可以立即止血,即時避免「雙非」嬰數字像雪球般繼續滾大下去,亦不用立即再次提請中央釋法解決問題,更可即時平息民憤,是最好不過的安排。
行政措施阻截效果不彰
談到民憤,我本身便有一份親身的感受。早前,我在地區上,尤其是北區的粉嶺和上水進行反對「雙非」孕婦來港產子的簽名活動時,情況就跟以往很不一樣。居民是空前的主動,只要見到簽名站出現,就會一擁而上的簽名,足見他們對問題的關注和不滿。
對於曾特首仍堅持要先用行政措施解決,解決不到才考慮如修改《基本法》或釋法等極端方法的說法,我就絕對不敢茍同,因為民怨快到沸點,有必要盡速處理。若說運用行政措施阻截,可謂曠日持久兼要大量人力物力,勞民傷財兼且效用低。故政府實不應再拖延,應盡早採納我們的建議,立即停止給永久居民身份予「雙非」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