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話說佛洛伊德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2-24]     我要評論

葉 輝

 話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內地掀起一陣「佛洛伊德熱」,出版大量佛洛伊德著作的中譯本,包括《精神分析引論》、《夢的分析》、《圖騰與禁忌》等。其實,在五、六十年代,台灣也曾大量出版佛氏著作的中譯,台大醫學院的楊庸一、曾炆煋、林克明等,對佛洛伊德學說深入鑽研。林克明翻譯的《愛情心理學》也由北京作家出版社翻印,列為「內部發行」。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魯迅就寫過一篇小說,叫做《不周山》(後來改名《補天》),據說那篇小說「原意是在描寫性的發動和創造,以至衰亡的」。魯迅對佛洛伊德頗感興趣,他曾嘗試「從弗羅特(按:即佛洛伊德)一流的科學,尋出生命力的根底來」,並指出佛氏學說的基礎在於「歸生命力的根底於性慾」。然而到了三十年代,魯迅卻寫了一篇雜文,叫做《聽說夢》,對佛氏的性慾學說作出批判,又在《「碰壁」之餘》一文中說:「……偏執的弗羅特先生宣傳了『精神分析』之後,許多正人君子的外套都被撕碎了」,他所說的「正人君子」,就是「都墜入弗羅特先生所掘的陷坑裡去了」的章士釗和陳西瀅。

 章士釗譯過《心解學》(即《精神分析引論》),他把佛洛伊德譯為弗羅乙德,寫過《弗羅乙德敘傳》,為文介紹過「心解學」,說「近弗羅乙德言心解者流,極重Subconsicousness(按:即潛意識)之用。謂吾人真正意志,每於無意識中發焉。而凡所發,則又在意識用事時正言否之。此人生一奇。」

 另外,心理學家高覺敷在抗戰前也曾將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的英譯本譯成中文,於一九三○年出版,他認為「精神分析是一種治療神經病的方法,也是一種研究心理功能的技術,以後形成一種心理學的理論,成為現代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學派,對心理學、醫學、人類學乃至史學、文學藝術和哲學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由此可見,佛洛伊德學說在中國,算來已有大半個世紀的歷史了。

 佛洛伊德的學說大多透過二手轉述被介紹到中國,中國人開始認識一個不完整的、朦朧的、泛性論的佛洛伊德。由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佛洛伊德學說在內地是一種禁忌,他的精神分析學說(其核心是潛意識、性本能、死亡本能)被視為洪水猛獸,被馬列主義排擠得幾無立錐之地,殊不知這個時候,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眼中,「佛洛伊德從性壓抑的角度所提出的社會文化批判和道德改革,與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壓迫的角度所提出的社會主義革命是殊途同歸。如果說佛洛伊德主義是一種微觀社會學,那麼馬克思主義就是一種宏觀社會學。」

 到了八十年代,佛洛伊德學說在大陸再度流行,並且成為暢銷書(內部發行的印數不少於二萬,公開發行的不少於五萬,甚或超過十萬),但在前言後記中,依然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批判的態度去理解泛性觀」之煩的套語,反映出一種自我保護、保守以至缺乏安全感的態度。

 好在心態比較開放的學者認識到佛洛伊德學說猶如馬克思以後的馬克思主義,本質在於建立一套徹底的人解放理解。像歐陽謙、林塵、金初高等,在譯介佛洛伊德學說之餘,已經能夠清楚地指出,佛氏理論不僅左右著當代西方的社會思潮、意識形態和人文科學,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規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傾向,使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哲學,漸漸與無意識心理學和性壓抑學說結合起來。

相關新聞
百家廊:漂亮的女朋友(上) (2012-02-24) (圖)
翠袖 乾坤:義利之辨 (2012-02-24)
古今談:日本霸海域 開採可燃冰 (2012-02-24)
琴台客聚:話說佛洛伊德 (2012-02-24)
生活語絲:語言的藝術 (2012-02-24)
一網打盡:山姆大叔歡迎您 (2012-02-24)
記憶後書:奧斯卡預測 (2012-02-24)
百家廊:平凡人生見精彩 (2012-02-23) (圖)
翠袖 乾坤:鑊氣好也要人氣好 (2012-02-23)
海闊天空:鐘聲淨心靈 (2012-02-23)
琴台客聚:知錯能改 (2012-02-23)
杜亦有道:深刻印象 (2012-02-23)
隨想國:感動 (2012-02-23)
獨家風景:愛的感染力 (2012-02-23)
百家廊:城裡的書店 與 一種生活品味 (2012-02-22) (圖)
翠袖 乾坤:雲妮侯絲頓的喜與悲 (2012-02-22)
琴台客聚:梧桐頌 (2012-02-22)
古今談:天地不仁 (2012-02-22)
生活語絲:老人善忘 (2012-02-22)
隨想國:緣生意轉 (2012-02-2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