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以吳菊萍勇救妞妞感人事跡雕塑的「最美媽媽」塑像,去年10月1日在杭州落成揭幕。
上世紀60年代起閃閃發光的「雷鋒精神」,以其特有的利他素質和真善情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雷鋒作為一個道德偶像或許在遠去,但作為一種精神代名詞依然長存。樂善好施、助人為樂、扶危救困、見義勇為等為特徵的雷鋒精神,包含「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中華傳統美德,現實生活裡也不乏這種精神的存在。
天津白芳禮老人,74歲時開始辛苦地蹬三輪,賺取微薄的報酬,捐給貧困學生。20年間他前後捐了35萬元,資助了300多個孩子,在他93歲的時候依然將最後的500元捐獻給學校;「小悅悅事件」中,拾荒的陳賢妹伸出援助之手,對於此前18個路人的冷漠,她說不怕被訛詐,「只要能幫到人,我都會去幫,救人最重要」;「最美媽媽」吳菊萍,一剎那間,挺身接住墜樓女童;「最美女孩」刁娜,為救受傷女孩而被汽車撞斷了腿;還有鞍鋼集團齊大山鐵礦工人郭明義,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180個家庭,用6萬毫升鮮血挽救75個生命。
到處都有「雷鋒」身影
除了這些有名有姓的「活雷鋒」,還有更多的是那些「做了好事不留名」、「該出手時就出手」的無名氏。在「5.12」汶川大地震後,數以千萬的民眾競相捐款、獻血,還有不少人從天南海北自發趕去災區,穿著各式服裝,操著各種口音。用奉獻、愛心、堅毅與執著書寫著大愛,他們的行動與善舉,未經擺拍,也沒有導演,而是來自於內心共有的良知與善意;在北京奧運會,在上海世博會,在廣州亞運會,在青海玉樹地震災區,在甘肅舟曲泥石流的救援現場……到處都有「雷鋒」的身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詮釋了雷鋒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