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鋒逝世50年的今天,中國官方在3月「學雷鋒月」到來之際掀起高調紀念活動,並要求各地「學雷鋒活動」常態化,規格和影響於近十年內可謂空前,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
對此,北京專家指出,時代急需要鮮活的人物榜樣來拯救世風日下的風氣。儘管歷經歲月變遷,雷鋒精神仍然在廣大國人心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能夠喚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和情感的共鳴。官方高調弘揚雷鋒精神,崇尚社會美德,重申公信道義,不僅順應了公眾對社會文明、和諧良善之呼喚與追尋,同時也有助於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獲得國民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凝聚起全社會的力量,促進社會和諧與國家建設,這也是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強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應有之義。
凝聚道德共識 夯實執政根基
在社會陷入失德焦慮之時,已經逝世半個世紀的雷鋒再一次得到了最高禮讚。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倫理學教授李萍認為,執政黨在雷鋒犧牲50周年之際提出推動學習雷鋒活動常態化,不僅是對社會道德滑坡的一種回應,或許也是出於凝聚民間道德共識夯實執政根基的考慮。李萍說,中國民間各種思潮不斷碰撞交鋒,而與傳統儒家思想提倡的「仁者愛人」一脈相承的雷鋒精神,是各方均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也對本報指出,中國進入社會轉型期以來,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雷鋒精神中最核心的部分—「助人為樂」,是現實生活中人們最珍視的傳統美德,是永不過時的,歷久彌新的。他認為,中央當前再推「學雷鋒」高潮,並部署多項活動力求「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告別過去運動式學雷鋒的模式,避免形式主義和走過場,有助於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獲得國民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凝聚起全社會的力量,促進社會和諧與國家建設,這也是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強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應有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