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深化兩地交流 實現共同發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0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香港代表團討論時的發言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彭清華

 香港文匯報訊(兩會報道組 鄭治祖)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彭清華昨日(6日)在全國人大香港代表團討論時發表講話。全文如下:

 回歸15年來,「一國兩制」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香港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同時,正面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新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自身也有一些需要解決的深層次問題,因此同樣需要穩中求進。

我完全贊同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堅持科學發展觀,突出「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強調把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更好地結合起來,提出了一系列扎實有力的新舉措。《報告》對港澳部分的闡述,針對性強,政策內涵豐富,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的高度重視和殷切希望,相信會進一步鼓舞香港同胞抓住國家深入實施「十二五」規劃的機遇,發揮自身優勢,戰勝當前各種困難和挑戰,實現新的更大發展。

 《報告》對今年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貫穿了中央「穩中求進」的指導方針。穩和進互為條件,沒有「穩」,「進」就沒有基礎;不講「進」,則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習近平副主席前天參加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聯組會討論時指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開拓前進的總要求,對做好港澳工作也有借鑒意義。對此我非常贊同。回歸15年來,「一國兩制」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香港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同時,正面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新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自身也有一些需要解決的深層次問題,因此同樣需要穩中求進。「穩」,就是把回歸15年來「一國兩制」實踐的成果保持住、鞏固好。「進」,就是根據環境和形勢的變化,謀求新的發展、新的突破,把「一國兩制」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香港製造業整體北移,不僅對內地省份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起到了助推作用,也極大地拓展了香港自身的發展空間,促進了香港經濟轉型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提升。面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香港能夠有比歐美等其他金融中心更出色的表現,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前段時間,在兩地往來中出現了個別摩擦現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些人士對由此給兩地交流合作帶來的影響感到擔憂。對兩地交流合作以及在此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矛盾和問題應該怎麼看?我談幾點個人看法。

 第一,內地與香港深化交流合作是大勢所趨,對雙方都有利。

 回歸15年來,香港與內地在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越來越密切,對兩地經貿和社會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央政府先後出台了CEPA及其8個補充協議,自由行,粵港、京港、滬港三大區域合作機制,《粵港合作框架協議》,跨境大型基建項目,支持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等一大批挺港措施。國家「十二五」規劃將港澳單列成章,去年李克強副總理訪港期間,又代表中央政府宣佈了六個方面36項政策措施,極大地消除了香港與內地經濟合作中的制度性障礙,明確了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大局中的定位,為香港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與此同時,香港也以自己特有的優勢,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2011年底,香港在內地的直接投資項目累計30多萬個,比1997年增長近一倍;內地實際使用港資累計4,662億美元,比1997年增長近三倍;香港對內地的貿易依存度已超過對美國、日本和歐盟的總和。現在,在內地就業的港人有17萬多,在內地登記註冊的港資法人企業超過11萬家。香港製造業整體北移,不僅對內地省份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起到了助推作用,也極大地拓展了香港自身的發展空間,促進了香港經濟轉型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提升。面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香港能夠有比歐美等其他金融中心更出色的表現,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兩地經濟進一步融合是必然趨勢。

 香港回歸以來的實踐證明,不論是經濟發展比較順暢的時候,還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加強兩地交流合作都是抵禦風險、互利共贏、謀求更大發展的推動力量。這既是香港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

 現在,兩地交流合作正由過去以投資、經貿為主,向經貿、文化、社會、民生合作及人才交流寬領域、全方位拓展。比如,國家科技部已在香港設立了1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香港有35名專家學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不久前在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香港就有14名科學家和7個項目榜上有名。現在在香港高校就讀的內地學生和在內地高校學習的香港學生各有1萬多人,香港還有1萬多名跨境學童。從今年開始,內地63所院校將憑香港文憑考試成績免試招收3000多名香港學生。所有這些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都成為兩地相互促進、共創繁榮的重要平台。

 對於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合作,香港社會總體看法正面。香港中文大學去年的多次民調顯示,當受訪者被問到「你希望下任特首強調香港與內地保持一定距離多些,或是強調與內地加強融合」時,認為應與內地加強融合的佔六成半。香港回歸以來的實踐證明,不論是經濟發展比較順暢的時候,還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加強兩地交流合作都是抵禦風險、互利共贏、謀求更大發展的推動力量。這既是香港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

 兩地交流合作中產生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應該以發展的辦法加以解決。對兩地交流中出現的個別現象,既要認真對待,又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不可走回頭路。

 第二,兩地交流合作中出現一些問題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應該客觀看待。

 我認為,這些問題是在兩地交流合作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是各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方面,中國這麼大,各地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不一,差異是客觀存在。這種差異,不僅內地與香港之間存在,南方與北方、東部與西部、城市與鄉村之間同樣存在,更何況香港與內地有著不同的歷史境遇、文化氛圍、社會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兩地經濟發展水準不同,不同發展階段也表現出一定的差別。如果我們把現在香港和內地的差別與改革開放前相比、與回歸前相比,就會發現這種差別已經大大縮小了。據統計,去年內地訪港旅客已達到2,810萬人次,比1997年的236萬增加了11倍。如此大規模的人員往來,出現一些這樣那樣的摩擦,似可不必大驚小怪。

 第三,兩地交流合作中產生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應該以發展的辦法加以解決。

 對兩地交流中出現的個別現象,既要認真對待,又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不可走回頭路。內地人到香港買奶粉、買名牌、買房子,一方面拉動了香港的消費,擴大了就業,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又拉高了物價,對市民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港人有些抱怨完全可以理解。過去,香港人到深圳購置物業,也一度抬升了深圳的房價,市民也有一些反應,但現在這方面的抱怨明顯減少了。發展中的問題還要在發展過程中解決,對此,我有幾點建議。

 兩地交流中發生的個別摩擦事件,並不涉及根本方針、制度和法律層面的問題,而是一個如何看待兩地差異,尊重兩地差異,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問題。

 一是正確看待兩地差異,尊重港人生活方式。

 最近發生的這些事情雖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其中一個深層原因,是部分港人在兩地合作不斷深化、聯繫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對自身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和價值觀念會否受到衝擊的憂慮。許多人一方面贊成兩地經濟融合並從中受益,一方面又擔心被同化,喪失原有價值。事實上,這種擔心回歸前就存在並且更加嚴重。小平同志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中央政府做出香港社會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的鄭重承諾,並通過基本法予以確認,舞照跳,馬照跑,股照炒,極大地解除了港人的擔憂。回歸15年的實踐證明,「一國兩制」得到成功落實,香港同胞對此有深切感受,國際社會也給予高度評價。應該說,兩地交流中發生的個別摩擦事件,並不涉及根本方針、制度和法律層面的問題,而是一個如何看待兩地差異,尊重兩地差異,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問題。我相信,這不僅是香港市民的期望,也是內地同胞的期望。內地人去香港,與去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有什麼不一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看按照「一國兩制」方針實行資本主義的香港是個什麼樣子,有什麼不同。從這個角度看,保持香港自身特色是香港的生命力之所在。

 二是妥善處理偶發事件,理性做好疏導工作。

 現在內地每年有數以千萬計遊客到香港觀光購物,香港人對此是真誠歡迎的。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最嚴峻的時候,香港的遊客仍持續增長,市場暢旺,市民受惠。這固然得益於內地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也盡顯了香港「東方之珠」的獨特魅力。我相信,沒有人想把香港的大門關起來。前不久,由一內地小童在地鐵進食引發的爭議,借助網路迅速放大,個別人士的言論火上澆油,蔓延成了一個被廣泛關注和捲入的公眾事件,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這樣的事情今後難免不再發生,關鍵是要客觀看待,理性解讀,積極疏導,建設性化解,不要因小失大,因噎廢食。最近有自稱「中國公民」的深圳網友自費在香港報紙刊登一則「香港人,謝謝你」的廣告,就引起了兩地民眾的溫馨回應和廣泛共鳴。

 隨著兩地交流合作日益擴大和深化,原有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還會產生。因此,必須適應新的情況,不斷完善和創新兩地合作機制,加強溝通協調,及時妥善處理存在的各種問題。

 三是創新兩地合作機制,切實加強溝通協調。

 在中央政府的支援和推動下,兩地在各領域的合作機制不斷建立健全,為處理兩地交往中發生的一些矛盾和問題提供了機制保障。隨著兩地交流合作日益擴大和深化,原有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還會產生。因此,必須適應新的情況,不斷完善和創新兩地合作機制,加強溝通協調,及時妥善處理存在的各種問題。譬如,內地「雙非」家庭孕婦到香港生子,擠佔香港公共醫療資源,引起許多香港市民不滿。這次「兩會」上,一些代表和委員也對此表達了意見,提出了建議,希望兩地聯手妥善處理。「兩會」新聞發言人就此做出積極表態,有關地方政府和部門已採取相應措施。中央有關部門還準備在「兩會」期間直接聽取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意見。我相信,只要各方共同努力,這個問題就一定會得到有效遏制並最終妥善解決。

 習副主席在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聯組會上強調,推動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既是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國兩制」的內在優勢。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兩地合作一定會繼續結出纍纍碩果,長久惠及兩地同胞。中聯辦將一如既往地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為兩地交流合作的健康持續發展做出不懈努力。

 本屆港區人大代表的任期已經進入最後一年。幾年來,各位代表以國家民族利益為己任,切實履行職責,積極參政議政,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積極推動香港與內地各個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成為兩地交流的重要使者。能與各位代表在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一起共商國是,我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讓我們彼此激勵,完成好任期內的各項工作,在愛國愛港的旗幟下,團結廣大香港同胞,繼續為國家的改革發展和香港的繁榮穩定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新聞
彭清華:兩地交流合作應尊重差異理性疏導 (圖)
勉港人保「穩」求「進」 (圖)
寄語港區人代 做好兩地使者
彭清華講話要點
深居民登廣告 謝港人籲互尊重 (圖)
港區人代籲兩地增認識互包融 (圖)
王光亞今晤代表委員商堵雙非
曾蔭權:遏雙非措施已見效
李國章倡兩地青年互學長處
內地續調控樓市 房產稅擬擴試點 (圖)
李稻葵:房產稅應全國推廣
專家解讀:房產稅應區別化實施
兩會觀察:憂兩會後房價報復性反彈 (圖)
3月7日兩會看點
組建金融國資委仍需調研
委員籲鼓勵買樓 貸款優惠首購者 (圖)
楊潔篪:中美和則兩利鬥則俱傷 (圖)
周邊關係:數字比喇叭重要 (圖)
籲日以史為鑒 處理敏感問題 (圖)
中東問題由人民自己解決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