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美國航母「喬治.華盛頓」號早前在黃海參與美韓聯合軍演。資料圖片
——全球化+現代中國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台後不久,便宣布美國要增強在亞太的主導地位。希拉利打破美國國務卿上任後首訪歐洲或中東的慣例,訪問東亞。很快地,美國強化與韓國、日本的同盟關係,磋商建立美日韓三邊軍事同盟,又發展與澳洲、泰國和菲律賓等盟國的關係。美國「重返東亞」的議論聲四起:究竟這是美國戰略的自然調整還是劍指中國?此舉將對中國造成甚麼影響?中國又應如何應對?這些成為中國學者熱切關注的議題。下文將作探討。 ■葉淑蘭 華東師範大學講師
作者簡介 葉淑蘭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政治與外交。出版英文學術專著《崛起中國的東亞地區政策:建構主義視角》和中文著作《北歐:這裡沒有窮人》。
小奧上任後即密謀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後,美國開始軍事安全和外交領域的重心東移。美國積極參與東亞地區的多邊組織,簽署《東南亞友好條約》,又與朝鮮、緬甸等進行接觸,並調整與韓日的同盟關係。主要表現如下:
忽然積極 展開銀彈攻勢
近年,美國一改過去不甚重視東盟的態度,與其積極接觸。2009年7月,美國與東盟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2010年7月,希拉利承諾美國將為2009年發起的「湄公河下游行動計劃」(Lower Mekong Initiative)提供1.87億美元的資助。
美國還積極謀求由其主導的亞太經合組織為東亞經貿合作的主管道。2009年11月,奧巴馬宣布美國將參加《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有東亞專家分析說,一個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日韓三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難度,並對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發展造成影響。
另外,美國進一步強化美日韓三邊關係。2010年12月,美日韓三國外長舉行會議,討論朝鮮半島的最新局勢,提升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
煽風點火 圖獲漁人之利
美國借助天安艦事件及釣魚島事件強化與韓國、日本的同盟關係。2010年7月,美國宣稱將派出航母,與韓國在日本海的海域舉行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由於中國的強調反對,美國最後取消航母到黃海的安排。同年11月,美國派出「喬治.華盛頓」號航母,與韓國在黃海聯合軍演。另外,隨著中日釣魚島撞船事件的發生,美國又迅速強化與日本的同盟關係。
美國還加強與澳洲的軍事合作。2011年11月,美國和澳洲達成一項軍事協議,美國將在澳洲部署2,500人的部隊,增加進出澳洲的軍機架次,進一步擴大軍事活動等。
另外,2011年12月,美國公布新財政年度國防預算摘要時表示,需要削減軍費,但計劃把亞太地區排除在外。今年,奧巴馬公布以中國和伊朗為重點的新軍事戰略。隨後,美國宣布與菲律賓在南中國海進行演習。
介入南海爭議 挑撥離間
2010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利在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上拋出「南海主權未有定論」的言論,聲稱南中國海問題事關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致力於調和中國和相關國家的地區矛盾。有專家分析說,美國企圖把南中國海問題國際化,得到菲律賓、越南等與中國存有領土爭議國家的附和。
美國進一步加強與泰國、菲律賓及越南等國的關係。美國啟動與泰國的《創造性夥伴合作關係協議》,與菲律賓簽署《千年挑戰和約》。2010年10月底,越南總理表示,金蘭灣將再次開放予外國海軍共用。2010年,美國和印尼啟動「全面夥伴關係」,合作範圍擴大到反恐領域。
做慣「世界領袖」自恃理所當然
美國一直被視為世界領導者,因此,她自然也認為自己是東亞地區的領導者。美國認為,東亞地區合作不應排斥美國,甚至需由美國主導。美國對世界的領導,不但表現在經濟和政治層面,也需要邁進價值觀層面。
反恐戰結束 分身有暇
有分析指,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美國開始將軍事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如在「美日防衛合作指標」中,把美日雙方軍事合作的範圍由「遠東」擴展到「日本周邊」,包括台灣海峽和南中國海;只是因為「9.11」的令美國把精力主要集中於反恐工作,及後又陷入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分身不暇。到奧巴馬時期,隨著這兩場戰爭的結束,美國的戰略重心自然重回東亞。
常搞小動作 轉國人視線
東亞是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對美國的意義重大。亞洲的GDP佔世界約1/4。中、日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中國更是美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尤其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期,美歐日的經濟疲弱,但東亞新興國家的發展迅猛。
2010年,奧巴馬政府聲稱,把推動經濟增長和扭轉財政狀況作為國家安全的優先任務來對待。正如中國國際關係專家時殷弘所言,美國針對中國的動作頻繁,因為美國現在的經濟出現問題,而中國的金融和財政實力都在上升,美國只能用戰略方式來補上這個落差。
大選迫近 頻打「中國牌」
2012年,美國面臨總統大選。奧巴馬要連任,如何盡快恢復經濟以贏得民眾的支持,尤為重要。「中國牌」歷來是美國選舉的熱點話題,經常成為共和黨批評民主黨的選舉武器。因此,美國經常就人民幣升值、保護知識產權等問題向中國施壓。
另外,在美國財政拮据的情況下,美國加強亞太的軍事力量,可為保持龐大軍備尋找理由,也可繼續保證美國軍火商的利益。
越洋爭風頭 牽制華實力
美國在冷戰後對中國一直實行「遏制」與「接觸」兩手政策。有專家說,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奧巴馬政府重新加強東亞戰略,不管其主觀在多大程度上針對中國,在客觀效果上,確實會令中國面臨更多政治、安全與經濟的制約。
壓縮政經發展空間
美國加強其在東亞的領導地位,令東亞合作與一體化發展趨勢變得更撲朔迷離。有國際關係專家說,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中國在東亞的政治安全和經濟發展空間,影響中國在東亞地區合作中的獨立發揮作用。
阻礙兩岸和平統一
有東亞關係研究學者說,美國利用天安艦事件加強與韓國、日本的軍事同盟關係,與韓國在黃海進行聯合軍演,對中國的戰略安全造成影響。美國與緬甸、朝鮮關係的改善,對中國形成一定的戰略壓力。美國東亞軍事力量的重新調整,對中國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也形成一定的阻力。
發揮地區制衡作用
美國的南中國海國際化策略,與菲律賓和越南加強合作,對中國解決南中國海問題製造新變數。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美國一直並沒有離開過東亞,也一直沒有放棄過制衡中國。有國際關係專家指出,奧巴馬政府近年對東亞地區的戰略加強,不是質變,而是老問題、新變化,故不應對此太悲觀。
在東亞,美中俄等大國在合作與競爭中互相制衡;在台海問題上,美國奉行維持現狀的政策。美國的東亞存在,對地區的穩定與權力制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積極的作用。這些都將不會因美國戰略調整而改變。
修睦鄰友好 對美施軟功
為應對美國的「重返東亞」政策,中國需要未雨綢繆,前瞻性地明晰中國的東亞地區戰略。
取長補短 釋除戰略猜疑
有專家說,中國必須認識到,權力轉移必然帶來利益衝突,中美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全球化時代,競爭是合作中的競爭,並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雙方對競爭原則的默契是問題的關鍵。但中美的意識形態不同:美國是提倡基督教文化的國家,中國是主張無神論的國家;美國信奉自由民主,中國的民主概念則與美國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分別導致中美對競爭的遊戲規則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雙方的戰略互不信任的最根本原因不在於利益衝突,而在於價值觀和制度的差異。中國需深入了解美國的文化和價值觀,並接納吸收美國價值觀中積極的一面,如發揮宗教信仰對人內心的道德約束作用,強調法治的精神,推動中國政治民主改革等。若中國可更多地認可並接納美國的價值理念,無疑有助緩解美國對中國的戰略不信任。
強化「內功」 免陷口舌之爭
中國需理性且冷靜地對待美國亞太戰略的加強,政府、學界及媒體需注意不要反應過度,並引導普通民眾正確認識中美關係。美國的部分政策調整不一定劍指中國。中國不要先入為主地認為,美國在東亞的任何行動都是圍堵中國,不要有對抗心理。
不過,中國需作最壞打算,最好準備:不對抗美國,不指責美國,不過度批駁對華不利言論;但需時刻注意,增強中國的經濟實力,加強中國的軍事力量,特別是遠洋作戰的力量,在國際上廣交朋友。換言之,中國需要強化「內功」,但不需要陷入無謂的言語之爭。
提升防禦力 嚇退入侵者
有專家說,中國需加強自我力量的建設,中國不但需有強者心態,更需有作為強者的實力。中國要繁榮富強,國富民安,還需韜光養晦,大力提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推動社會公平發展。中國需進一步大力發展防禦性質的國防力量,尤其提升海上作戰能力,藉以對侵犯行為起到足夠的威懾效力。
放下思想包袱 反客為主
中國需與周邊國家以至歐美國家發展良好的合作關係。
中國與美國需在競爭中合作,摒棄零和思維,形成利益共贏。中國亦要繼續爭取東南亞國家的支持,包括通過給予優惠政策,協助東南亞國家的弱勢產業轉換升級,同時通過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發展,推動與東盟的利益雙贏。另外,與日本和解對推動東亞地區合作尤為重要,中國需進一步拓展與日本的合作空間,放下歷史包袱。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美國「重返東亞」的表現為何?試舉3項並加以說明。
2. 舉例分析美國「重返東亞」的原因。
3. 美國「重返東亞」對中國有何好處?
4. 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美國『重返東亞』劍指中國」?為甚麼?
5. 假設你是中國領導人,你會如何應對美國「重返東亞」的戰略?試加以討論。
延伸閱讀:
1. 《專家:美重返東亞可消除周邊國家對中國疑慮》(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http://war.163.com/11/1117/16/7J30509700011MTO.html
2. 王鳴鳴:《美國重返東亞謀掌控》,《中國社會科學報》 http://www.csstoday.net/Item/3908.aspx
3. 《美國重返東亞的戰略企圖及中國的應對策略》,《聯合早報》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3/forum_us10122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