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家星(右二)研究團隊,獲頒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香港文匯報記者歐陽文倩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在國家教育部頒發的2011年度高校優秀成果獎中,中文大學內科醫學講座教授黃家星領導的研究團隊,憑「顱內大動脈病變腦卒中的流行病學、診斷、發病機制、影像學和治療」項目,勇奪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們不單成功破解華人中風之謎,率先證實顱內大動脈狹窄是中國人中風「三高」──「病發率高」、「復發率高」及「致殘率高」主要原因,更把顱內支架新療法引入香港,把手術死亡率大降至5.4%,達國際先進水平。
證顱內血管窄致病主因
中風是全球第二大殺手。單是中國每年已有250萬人患病,160萬人死亡。黃家星團隊1998年起著手了解病因,發現顱內血管狹窄是華人最常見腦血管病,也是導致中國人中風病發率高主因。其後該團隊首次證實動脈至動脈栓塞是中風重要發病機制。
掌握病因後,團隊把研究重心轉移至大動脈病變臨床診斷和先進治療方面,提倡加重使用抗凝藥物,率先把顱內支架療法引入香港,在病人狹窄的血管內導入支架,把血管維持一定闊度,保持血液流通。
新法施手術 死亡率大減
自2004年進行亞洲首項顱內支架治療手術後,研究團隊至今已替95個病人施手術,只有4人因嚴重併發症死亡,死亡率為5.4%,低於全球平均的9.6%,達國際先進水平。經過3年追蹤調查,團隊發現病人每年復發率不足1%,相較一般20%復發率,成效非常顯著。研究團隊現正進行對照研究,預計需時5年,才有足夠數據進一步分析實際成效。
有關顱內支架治療手術曾於美國進行對照研究,但最終死亡率高達14.7%,被視為不安全而中止,數據對研究團隊是沉重打擊。但黃家星解釋指,兩地死亡率有巨大差異,主要因為中風病例在美國不夠多,醫生對此較陌生。研究人員正打算就有關診治方向於亞洲社會取得進一步成果,未來再向西方國家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