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旋
中國農曆廿四節令「春分」已過,又到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海峽四地包括內地、香港、澳門和台灣在「清明節」皆法定為假期,好讓孝子賢孫「緬懷祖德」表孝思,一展中華民族「百行以孝為先」的美德。遠古至今,傳承不變。
中國幅員廣闊,各個族群對清明節紀念習俗不一,惟「踏青」與「掃墓」幾為相同。為清明節而傳誦的詩詞之中,又以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最為熱門,甚至連幼兒園孩童都能朗朗上口。儘管詩中的路遙酒家和牧童在當今現代化時代已不復見,但通往山墳墓地的路上,在清明節前後仍可見到扶老攜幼的人群,帶著香燭冥鏹、乳豬和三牲、鮮果等前往掃墓哩。只不過,路上行人似已無「欲斷魂」的悲情了,甚至還見到年輕人戴上耳機聽MP3,腳步隨著音樂前進。在先祖墓前合家虔誠燒香燭,焚冥鏹,向先上拜祭祈求庇祐健康平安賜福。冥鏹各式各樣形象化、生活化,隨著通貨膨脹以及人民幣升值,孝子賢孫祭祖的紙紮品也愈來愈貴了。不過,一年三次包括清明、盂蘭、重陽而已,購者也不大計較,擔心的是怕紙紮店因租貴成本高,紙紮技工後繼無人,內地因宗教開放,冥鏹市場需求大,本身供不應求,出口香港愈來愈少。怕只怕愈來愈少冥鏹紙紮店可供採購冥鏹了。
香港人口已增至七百餘萬,長者人口也愈來愈多,「生老病死」是無可避免的規律,土葬墳地需求大,墓地價格日漲且難求,連火葬的骨灰龕亦然。民間關注開放龕場聲音日大,但細節問題矛盾不少哩。每當我祭祖或到殯儀館弔唁親友時,不期然心頭湧起自問「生命的價值?」
驚悉陳瑞球大紫荊勳賢之夫人陳林滿珍女士不幸於日前辭世,陳府謹定於四月二日下午五時設靈於香港殯儀館,並於翌日上午十時進行公祭儀式。陳夫人福壽全歸了無遺憾,其愛侄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友好協進會主席陳永棋是本港社會賢達大慈善家。屆時,政、商界友好前往執紼表哀思者必眾。衷心懇請陳勳賢與家人節哀順變,陳林滿珍夫人早登極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