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文憑試通識科昨日開考,對17歲、18歲學校考生來說肯定是莫大挑戰,其實是次考試亦有500多名自修生,因不同理由參與考試。本報邀得其中一名自修考生,為讀者撰文分享其應試經歷,從另一角度呈現這個新學制必修科首次考核的歷史時刻。
為了見識本港首屆中學文憑試、特別是最富爭議的通識科考試,筆者以自修生名義報考了。朋友、同事聽到後,無不報以奇異目光,大概他們心裡想著「高分不光彩,低分更樣衰」,但當然他們口中說的盡是好話:「你要拿高分不難啊!」
筆者過去一直從事青少年工作,而且經常留意時事,加上考前一天休假留在家中溫習坊間天書和考評局練習卷,今早雖然帶病上陣,倒認為自己有七八分把握,但到試場後卻發現另一個世界。
時間分配 需多操練
誠然,比起一般考生,筆者投身職場數年,應多一份對生活的體會,知識的累積也算是有個基礎,所以今日碰到一些相識的中學學弟妹,彼此討論時都有聽到埋怨筆者「拉高條curve」的聲音(註:文憑試採水平參照評分,而非以往高考、會考的「拉曲線」)。不過考完後「自評」一番,卻有苦自己知,特別是自己書寫速度偏慢,加上多年未有操練試卷,缺點更為明顯,畢竟日校生花了兩年半時間備戰,筆者臨陣磨槍,始終作用有限。
而且從學弟妹口中得知,日校生經過多次考試,對答題時間管理更為熟悉。以卷一3道題目共120分鐘時間作答為例,即使知道平均每題應用40分鐘,但實際分配上仍有困難,如今早作答其中一題,筆者因較有靈感,愈寫愈多,侵佔其後時間,最終出現「做唔晒」的悲慘結局。或者,答題時間管理需要像運動員般要持續操練保持狀態,如筆者般的在職人士對比學校考生,難免被比下去。
應試策略 勝利關鍵
「知識是一回事,考試卻是另一回事」。今天入考場再次體驗這個道理。試場是殘酷的戰場,除知識根底外,也要計算綜合的應試實力,取得高分數才是最後勝利者。這大概亦解釋到,為何坊間每個調查,考生壓力指數都偏高吧。
致曾是「對手」的各位考生,筆者的文憑試旅程雖已完結,但你們才剛過了一半。過去的都已過去,在餘下科目中,請放下包袱,未來要努力將自己所長盡力發揮,打好這場仗,有時也可嘗試享受當中鬥智鬥力的樂趣。其實,社會上大多數人與你們一樣,走過相似的應試路,一路走來,「You'll Never Walk Alone」。 ■通識科自修考生 陳鳴
2012年4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