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年逾八旬的關均賀和孔可珍(左)對身後事全無忌諱,一同登記捐贈遺體。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偉邦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廖穎琪)年逾八旬的關氏夫婦雙雙登記參加遺體捐贈計劃,兩老思想開明,笑談身後事,對捐贈遺體讓學生解剖「完全無掙扎,兒女亦無反對」。他們表示,時代變遷,不再墨守「留全屍」的傳統觀念,「化作一團灰」不及被學生割肉研究醫學技術更具意義,並建議院校多加推廣遺體捐贈計劃。
關均賀和孔可珍是一對晚婚夫婦,兒孫滿堂。孔可珍表示,近年的骨灰龕爭議啟發她計劃身後事,一次跟在中大讀護理系的孫兒飲茶時,得知遺體捐贈計劃,旋即決定參加。她表示,雖然自己學歷不高,但也希望做一件能貢獻後世的事,「很開心中大接受我的遺體,讓我為醫學教育作出貢獻」。
簽承諾書 免兒女「反悔」
她並邀請老伴關均賀登記,對方亦即時答應。兩老已委託所屬教會的牧師作見證,簽下承諾書,以作確認,以免死後兒女阻止。
兩老對身後事全無忌諱,甚至奉獻身軀讓素未謀面的醫科生解剖,然而似他們的開明人為數不多。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陳新安坦言,中大近年收到的遺體捐贈數量一直偏低,登記遺體捐贈的人數亦不多,主要礙於華人的傳統觀念:避談身後事。
同時,捐贈遺體計劃的認知度低,現時登記的市民多為中老年人,只有極少數年輕人,反映年輕一代較少主動考慮到身後事,更顯得宣傳遺體捐贈登記制度十分重要。
為鼓勵更多市民登記死後捐出遺體,中大去年年中推出「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再配合公眾教育,例如到醫院、老人院等舉辦講座,讓市民了解捐贈遺體如何幫助醫科生學習,以及推動醫學發展等。
已簽捐器官 亦可捐遺體
即使已簽署器官捐贈證,亦無礙捐贈遺體。陳新安表示,校方也認同捐贈器官救人為先,再視乎所捐贈的器官和數量安排遺體捐贈,「如遺體捐出眼角膜,對解剖課完全沒有影響,仍適合遺體捐贈」。此外,捐贈遺體不受疾病和器官功能衰退影響,捐贈者即使患病或器官失去功能,遺體仍可作醫學教學和研究用途。
中大解剖實驗室經理丁偉明表示,該校已跟負責器官捐贈計劃的衛生署商討合作計劃,冀借助器官捐贈計劃的網絡,令更多人認識遺體捐贈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