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李昌鴻 深圳報道)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郭萬達表示,珠三角近幾年實行「騰籠換鳥」政策,推動深圳產業結構調整,部分中高污染、合同到期的工廠外遷,是非戶籍人口減少的原因。
深圳市統計局人口辦公室負責人華瓊輝認為,非戶籍人口減少是多年來產業轉型累積的表現。深圳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了產業的轉型升級,高端產業越來越多,而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開始減少,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國內陸地區遷移,勞動力也隨之遷移。
工人回流明顯 用工荒料持續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馬敬仁指出,從社會管理的角度看,流動人口減少符合沿海城市優化人口結構的需要。但也有不少專家認為,流動人口減少是珠三角對人才的吸引力下降的表現。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陶然認為,珠三角既有發展模式的一個特點,就是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大量利用外來流動人口,但卻沒有通過相應的制度充分保障其權利。近年來沿海地區不斷出現的「民工荒」表明,不僅是高端和中端勞動力,甚至低端勞動力也成為經濟中的短缺品,地方政府要保持經濟活力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完善制度吸引勞動力。
深圳市總工會生產保護部部長王鴻利認為,隨著中國老年社會的臨近,勞動力供應總量是逐步下降的,再加上中西部地區就業空間增大、沿海城市高樓價高物價以及薪酬待遇缺乏競爭力,產業工人「回流」明顯,中國沿海城市的「就業難」和「用工荒」將長期並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