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反思福島事故 中國強化應急部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4-2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專訪國家核應急辦公室副主任姚斌

 日本福島特大核事故迄今已發生逾一年。與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國,一直在反思福島事故。加強核安全、提高核應急水平,成為核安全領域乃至整個核事業中最令人關注的焦點。國防科工局核應急安全司司長、國家核應急辦公室副主任姚斌(圖)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首度披露中國政府對核應急工作的部署,以及未來中國核應急發展規劃,「我對核應急工作充滿信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凝哲 北京報道

 去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特大事故,巨大的核恐慌從位於日本東北部的福島縣「輻射」至中國。國家核應急協調委隨後第一時間啟動國家核應急協調機制,重點完成信息收集、分析研判、信息發佈、輻射監測、應急保障等八方面的工作,在消除公眾疑慮、維護社會穩定、爭取外交主動、履行國際義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全程參與上述工作的姚斌向本報表示,福島核事故發生後,中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主要進行三方面工作。首先,對核設施進行安全大檢查;其次,重新研究論證核電的發展計劃;再次,總結福島事故的重要教訓,加強政府監管,並出台應對措施。

將整合分散力量 建資源庫

作為加強政府監管的重要舉措之一,經中央政府批准國家核應急協調委牽頭單位國防科工局專門設立核應急與核安全監管司。同時,增加核安全技術審評監督中心、核應急響應技術支持中心編制,並新設立國家核安保中心。

 作為核應急安全司首任司長,姚斌同時兼任國家核應急辦公室副主任。對於他的工作,姚斌概括為兩句話:「平時,不能出事;急時,能應對住事」。上半部分是解決核設施安全監管問題,下半部分是發生核事故如何應對問題。目標是保證核設施安全,達到中央提出的「固若金湯、萬無一失、長治久安」。

 經過汶川地震和福島核事故後,中國核應急工作逐漸呈現出體系化、規範化、專業化發展的趨勢。在日前召開的「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五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官方明確要進一步加強核應急的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將統籌做好核應急管理,把實現核應急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姚斌看來,統籌及整合中國核應急力量,是未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雖然目前中國國力增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日趨完善,但核應急涉及醫療、搶險、環境等多個方面,而這些力量分散在各個部門和省區市。未來將針對核應急力量進行細緻調研,掌握各方面專長,建立核應急數據資源庫。同時,要按照「積極兼容」的原則,抓綱舉目,從體系化角度,凝聚起分散的核應急力量。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福島核事故都有應急隊伍,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反應堆內部搶險。核電廠密集的法國,新近亦成立一支100人的應急搶險隊伍,要求在事故發生後24小時內抵達現場,並明確將對出事反應堆進行應急作業。姚斌指出,中國會加強這樣的力量儲備。

 他表示,在中國每個核設施運營單位,都有一支「在應急情況下能衝上去的隊伍」。這樣肩負重要使命的隊伍,熟悉當地反應堆情況,可及時處置斷電、加水等應急工作。不僅如此,中國軍方也有核輻射生化分隊,可在必要時進行核應急救援。

每個核設施都有應急隊伍

 福島核事故由地震引發海嘯所致。雖然有著天災很難預判的客觀背景,但日本政府在核搶險方面的猶豫不決和遲緩,亦遭到多國輿論批評。2008年的中國發生了汶川大地震,相比之下中國政府在當時的危機中,果斷決策、沉著應對,避免涉核事故的發生,得到業界高度肯定。姚斌指出,這實際上反應出中國應急能力值得信賴,「希望公眾知道,一旦出現核事故,中國具有應對核事故的堅強能力」。

相關新聞
蓋特納:願開放高科技輸華 (圖)
李克強晤俄總統總理推進合作 (圖)
專家解讀:普京下月就任 料更加強化與華關係 (圖)
就黃岩島主權 中方斥菲出爾反爾
菲執意在爭議水域油氣田招標
日在野黨擬訂法案 圖謀強徵釣魚島
車業巨頭逐鹿中國 豪華SUV成主戰場 (圖)
豪車美女 車展搶鏡 (圖)
新能源車技術大突破 市場待培育 (圖)
北京車展全球或亞洲首發豪車(不計超豪華SUV)
汽車大亨雲集 雷諾東風正式合資 (圖)
北京車展新紀錄
安全校車閃亮登場 (圖)
反思福島事故 中國強化應急部署 (圖)
中國核應急體系 三級聯動 (圖)
唇齒相依 港人無須「恐核」 (圖)
核應急預案 新版通過初審 (圖)
全國人大修法 劍指「雙國籍」 (圖)
中俄海上軍演有望常規化 (圖)
國人遊日震區 7月起多次簽證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