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主編:李焯桃
出版:香港三聯書店(2012年3月)
定價:港幣128元
我的香港國際電影節2012,簡約唯美。只看三部戲—《美好2012》、《春嬌與志明》和陳可辛的《情人》。巧的是吳鎮宇飾演的花俏女郎(《美好2012》之許鞍華《My Way》),正契合了陳可辛剛推出的自傳《自己的路》,英譯都是「My Way」。離開《情人》首映禮,天下起濛濛細雨,忽憶起《甜蜜蜜》的李翹與李小軍的經典對白:「李小軍同志,你來香港的目的不是為了我,我來香港的目的也不是為了你。」我打趣問身邊人:「你來這個首映禮的目的是?」「為了你,更為了陳可辛。」多奸詐多令人嫉妒的回答。
「陳可辛」這三個字,父親陳銅民倒是一語成讖了。但陳可辛說「拍電影是我的心理醫生,對電影我很專一。」港產片的黃金時代,歲月或深或淺的熒幕臉孔,都與這三個字扯上關係。你不可能忘懷張國榮在《金枝玉葉》裡彈奏鋼琴的憂憂眼神。《如果.愛》雪地裡孫納與林見東的擁抱,多年後還是會牽制你的一根筋。
在一個自製荒涼的午後,母親在睡午覺,吃了一個橙,第一次看《雙城故事》。影片瀰漫著一種移民飄泊的情懷,這在九七回歸前港產片電影裡並不陌生,我記起《人在紐約》裡的斯琴高娃和《玻璃之城》中的舒淇,游離感,還是游離感。輕如煙的人生格局,愛慾情仇只屬於三個相知相惜的年輕人。年輕的曾志偉愛著張曼玉,張曼玉又愛著阿倫。陳可辛在UFO時代第一次當導演的作品,主題裡的「中產情調」、「飄泊」、「懷舊」和「三角情」重複出現在後來Applause等時代的作品基調裡。《Moon River》再度在淒清的聖誕節,由三位主人公哼著,情懷依然,但人面早全非。
喜歡透過香港導演的鏡頭,去窺探香港人的悲歡離合。王家衛、許鞍華、彭浩翔的故事我是喜歡的,但陳可辛的作品,你更會感受到他這些年在各種題材上的嘗試與突破。他說:「生活裡有些甚麼想不通,拍電影把它們拍出來。一拍完,問題也就解決了。」這是陳可辛的生活方式,能把生活與光影世界掛上u的,是多麼幸福的事。
《自己的路》用影像也用文字,記錄了這些年陳可辛的起落。最精彩的還是「訪問」,沒有甚麼比陳可辛說陳可辛更好了。在奚仲文、林愛華、鍾珍、金城武眼裡的陳可辛,一時魔鬼,一時天使。惟有在愛人吳君如的眼中,陳可辛是她這輩子最欣賞的人。
看「評論」是最乏味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不細看也罷。看陳可辛說陳可辛才是真過癮。陳可辛說梁朝偉:「就像羅拔狄尼洛,他擁有很成功的演出模式,於是一直在重複又重複那種成功的演繹方法。」說劉德華:「是麥當勞漢堡,卻不是美食。」說親如兄弟的曾志偉:「戲很好,但很容易over。」。說張學友:「作朋友最隨和,工作上最固執。」說甄子丹:「直腸直肚很天真。」說張國榮: 「很有條件成為一位出色的導演。」
《甜蜜蜜》黎明載著張曼玉的單車;《如果.愛》周迅的歌舞劇服;《十月圍城》呈現的1906年中環舊城面貌的製作模型,以及《金枝玉葉》、《投名狀》及《武俠》的珍藏版海報。香港文化中心展覽了陳可辛電影中的「信物」,睹物總會思人。
回來再對照陳可辛《自己的路》,躲在沙發椅裡讀書寫字,喝口濃郁的TWG香茶,「為了陳可辛,更為了你。」人生的樂趣大概也不過如此。 ■文:張心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