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08年倫敦奧運現場。
編按:倫敦奧運已進入倒數階段,英國各地開始舉辦各類大型活動慶祝奧運。未來數月,過百萬遊客將湧入倫敦,觀賞奧運盛況之餘,也一睹英倫風采。本欄從今期開始,將和讀者分享英國文化和介紹奧運相關資訊。
奧運史上,倫敦共舉辦三次奧運會。分別是1908年的第四屆、1948年的第十四屆,和今年夏天的第三十屆。
第一次和第三次,前後相隔逾百年,國際間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百年前,奧運會僅有22國報名,中國缺席。主辦國英國奪得一百四十五枚獎牌,位列榜首;相反,當今的體育強國美國,僅得四十七枚獎牌,位居第二。
大英帝國 效率驚人
百年前的英國,財雄勢大,號稱大英帝國。十九世紀末,其殖民地已廣布世界各大洲,無論在經濟和科學文化方面,均取得輝煌成績。
百年前的第四屆奧運會,原本由羅馬主辦。可惜意大利在一九零六年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經濟蒙受嚴重損失,最後宣布放棄主辦權。
大英帝國答應接辦。短短兩年間,她發揮了驚人的工作效率,興建了一座可容納七萬人的現代運動場。
這屆奧運會首次規定,開幕儀式上,各國代表團須穿著統一的服裝,在本國國旗引導下列隊入場。此項儀式維持至今。
運動與政治起衝突
頭三屆奧運會中,亞洲和非洲國家沒有派員同場出賽。直到倫敦舉辦的第四屆,首次五洲代表聚集,對奧運會日益國際化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百年前的倫敦奧運會,也首次出現了體育運動與政治和愛國主義產生衝突的情境。
開幕那天滂沱大雨,運動場四周掛滿國旗裝飾,英國國王和王后出席了典禮。按照大會規定,旗手經過國王觀禮台前,須將旗幟下垂,以示敬意。但當日發生了三宗「抗議」事件。一,美國代表團進入運動場時,發現場內沒有懸掛美國國旗,旗手於是拒絕垂旗。二,英國禁止愛爾蘭獨立,後者旗手同樣拒絕垂旗。三,當年芬蘭被俄羅斯統治,兩國同屬一個代表團,但芬蘭旗手拒絕持俄國國旗進場,代表團怒氣沖沖地操過觀禮台。
戰後百廢 英國識儉
1948年倫敦第二次舉辦奧運會,大戰已結束三年,但歐洲元氣未復,百廢待舉,食物需要配給,人民三餐不繼。當時奧委會曾考慮停辦一屆,但申辦成功的英國堅持不變。
奧委會為了減輕英國的糧食負擔,指令各國運動員須自備糧餉出戰;剩下的食物,可以捐給倫敦的醫院。這一屆,英國沒有興建新的運動場和運動村,奧運會全是舊設施。
這一屆,中國派出33名男運動員參賽,可惜沒人進入決賽。比賽結束後,運動員缺路費返國,滯留倫敦,後來復幸得華僑捐助,解決困難。
金融風暴 節衣縮食
今夏倫敦奧運的經濟環境,比起64年前的戰後蕭條,好不了多少。英國慘遭金融風暴衝擊,被迫大幅削減奧運預算。如防禦恐怖襲擊的保安開支減少兩成、不再資助無望奪標的本國運動項目、放棄全球傳遞聖火活動……。
為配合環保意念,倫敦政府利用低碳技術建造運動設施。外形上闊下窄、被稱為「倫敦碗」的體育場,屋頂的遮陽棚用紡織品造成,賽會結束後,遮陽棚將被拆下,改縫製成袋子出售。
節衣縮食,一切從簡。
大英帝國今非昔比,他們等待中國人來倫敦消費,刺激經濟。英國首相卡梅倫在開幕倒數一百天時發表公開信說,「倫敦奧運歡迎中國人民。」市中心許多商店和餐館員工,如今大都能說上普通話和廣東話。
倫敦奧運紀念品,逾九成境外生產,其中三分二產自中國。負責設計開幕儀式的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鮑伊爾承認,「倫敦奧運的開幕規模,不可能與北京奧運相比,到時候可能要寒酸很多。」
精彩表演,不在於排山倒海式的「盛大壯觀」。我們拭目以待。 文:鄭心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