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草間彌生回顧展現在巡迴到Tate Modern,在展出她歷年作品之外,亦設置了「Obliteration Room」(遺忘之室):平凡的房間內由牆壁到傢俬用品全都是毫無質感的白色,職員提供彩色圓形貼紙,讓訪客自由在此立體的畫布上創作。
房間的佈置讓人代入草間的創作處境。毫無特徵的房間及其中物件,就是草間眼中去除故事和個性的世界,只有輪廓和類型式角色,與具體的、獨特的、人氣的現實的分別就如人偶之於真人。所謂「遺忘」作為草間的創作母題,即是透過消除現實世界和日常場景的人氣而令其變得「半真實」,創作者得到相對較高的真實性,並從前者中抽離。而波點則是創作者跨越兩個世界的標誌與憑證。透過這些空間操作,我們可以了解波點的特性,進而體會其在草間創作中的角色。
我當然遠非第一個到訪遺忘之室的人,於是有機會見識到其他訪客的手筆。驟眼看去,七彩大小的波點可謂鋪天蓋地,將所有物件覆上迷彩保護色,擾亂其邊沿輪廓而令人難以解讀其立體感。如像最基本的塗鴉,首要目的有如「到此一遊」,透過在不適當的地方出現而打破既存秩序。
然而當走近細看,便發現也有不少以波點本身構圖,例如在大的波點中加上兩個小點做成「哈哈笑」圖案、兩個圓形邊沿錯開形成弧線、甚至以小點環繞大點構成太陽花。可能訪客很快便對單純的留下痕跡生厭,而走向別出心裁。而從簡單出發的別出心裁,往往意味著走向約定俗成的符號,並令波點本身由創作者與媒體之間的使者,獲得主體性,有點不「遵守」草間的原意了。
當然也有較「忠於原著」的手筆,如一列由牆壁伸延至天花板的點,當視覺跟隨著那一行奪目的波點,牆壁的角度彷彿也被改變─尤其是攝影的話因為視覺平面化而更徹底──承繼草間的手法,以平面波點詮釋並駕馭了空間。波點就如視覺幻噪,取代題材的實感而為創作者與觀者共同駕馭。
看過遺忘之室後,我沒有留下手筆,倒是拿了兩大張波點貼紙回家,在女友的單車上實驗。一方面她的單車車架是淨黑色的「百搭」款式,沒有其他的動感、精緻、古典或高科技感,是上佳的畫布,另外也因為這略為惡作劇的行為,對創作效果是嚴格的考驗。
我第一天先戰戰兢兢地在車架側貼了一個黃色的小貼紙,取其與黑色對比悅目,黃色也算沒有殺傷力的顏色,應該不會對她心愛的單車的外觀影響太大。果然她發現後頗為受落,顯示這「點綴」成功登陸了。第二天我加貼了一個藍色的中碼貼紙,位置移到鐵管的另一邊。我著意的是不要如廠製單車的花斑那麼有風格或規律,否則就會喧賓奪主而且僭越了,幸好再度成功過關。第三天是最關鍵的一個,用的最大號的桃紅色,趁著之前兩點已成為慣常,這點雖大卻也不那麼礙眼了。最後一天,我用中碼的橙色貼在鐵管偏低處,其實有點水到渠成,因為與之前三個的色調平衡,加了反而因為均衡而令整體較不顯眼。同時波點已覆蓋了最顯眼處,並符合其力量的方向,不知不覺間成功融入為令車主滿意的造型。
波點要登陸,需要由亮點開始,並依附在媒材本身的物質特性之上,進而發展出主導而不抽離的pattern,才能有機結合而效果突出。此時想起Damien Hirst也曾以自家色點裝飾單車,不過我在創作中與車架包含的性質與情感份量來回爭逐,有一種草間著重的工藝性,不是Damien的外判分工可以比擬的。 ■文、圖:洪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