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劉伯承院長(右)在軍事學院成立典禮上致詞,左為中央軍委代表陳毅。網上圖片
——毛澤東心繫中國首座軍事學府
1951年2月上旬,劉伯承為給教員、學員提供學術研究平台,決定創辦一個學術刊物《八一雜誌》,並向毛澤東作了書面報告。不久,毛澤東在報告上批示:軍委準備出版一個刊物,已定名為《八一雜誌》。你們的刊物就叫「軍學」好了。他還揮毫題寫了「軍學」二字。於是,《軍學》就成了軍事學院的代名詞和顯著標誌。
同年5月30日,軍事學院空軍系、海軍系正式成立。至此,軍事學院成為一所名副其實的培訓陸軍、海軍、空軍中高級指揮員的綜合性高等軍事學府。1952年7月12日上午,軍事學院在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高級速成系和上級速成系第一期畢業典禮。毛澤東簽發《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訓詞》,在訓詞中,他對軍事學院在新中國正規化、現代化國防部隊建設中的作用,給予充分肯定;首次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必然性作了精闢闡述,提出我軍正規化建設的基本要求—「五統」、「四性」,並發出號召:「軍委希望你們在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部隊的光榮事業上,繼續努力;並希望通過你們的努力,把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部隊的精神,貫徹到所有部隊中去。」(《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中卷第38頁)
冀繼承「抗大」傳統
此後,毛澤東一如既往地重視和關注軍事學院的工作和發展情況。毛澤東意味深長地說:「延安有個清涼山,南京有個紫金山。」他說的延安清涼山,是指抗日戰爭時期延安清涼山下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南京的紫金山,即指的是軍事學院。言下之意是把南京的軍事學院比喻為延安的「抗大」,期望軍事學院繼承「抗大」傳統,弘揚「抗大」精神,為新中國軍事教育事業辛勤耕耘、建功立業,培養出更多國防和軍隊建設需要的棟樑之材。
落實編寫教材任務
當時,許多軍校沒有教材,特別是缺乏統一實用的教材。毛澤東對此非常關心,要求:「軍事學院把師以上的教材,總高級步校把團以下的教材分別負責搞出來,以供給全軍使用。這是一件大事。現在部隊、學校普遍就是因為沒有教材,感到困難得很啦。」(《宋時輪傳》第387頁)
劉伯承從上海回到南京,立即召集學院領導和教授會同志,研究落實毛澤東親自交給的編寫教材任務。在全院大會上,劉伯承要求各級幹部、教員以及工作人員,以南京比延安,以學院比「抗大」,以對黨和軍隊事業高度負責精神,不圖名利,一輩子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最後「死在南京,埋在紫金山」。從此,「死在南京,埋在紫金山」這句話,就成了軍事學院幹部、教員和工作人員的口頭禪,成為他們獻身於黨和軍隊教育事業的座右銘。(《劉伯承傳》第611-612頁)
1956年1月11日上午,毛澤東到南京,視察了軍事學院。毛澤東對在場同志說,黨中央派劉伯承當軍事學院院長是知人善任。希望大家在劉伯承領導下,把軍事學院辦得更好,把培養訓練全軍中高級幹部的工作做得更出色。(三之三,完) ■原載:《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