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鳳溪第一小學舉行英文課後活動。香港文匯報記者勞雅文 攝
——提升英文水平 改善親子溝通 建立身份認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勞雅文)跨境學童人數持續上升,預計新學年會再大增5,000人。他們年紀小小就離開居住地每日長途跋涉來港求學,除面對學額不足及交通問題外,更需要加強學業及輔導支援。有學校及社福機構認為,現時跨境童普遍於3方面的需求最為殷切,包括英文科學習及改善家校與親子溝通等,同時在學生個人成長方面,亦需要助其建立身份認同,才能有效讓其融入香港社會。
內地起步遲 英語差距大
2011/12學年每日由內地返港跨境上學的學童已達1.28萬人,保安局預計,新學年會進一步增加至逾1.7萬人,相關潛在問題更見緊迫。位於上水、近半學生為跨境童的鳳溪第一小學,校長廖子良表示,由於內地幼兒教育與香港有落差,不少跨境生學習起步點較慢,其中以英文科水平差距最明顯,甚至可以相差整個幼稚園階段,「內地幼稚園普遍不教學生寫英文字,小學三年級才教英文」,所以跨境來港小一生對英文的認識「可能空白也不出奇」。
限時間地域 難增輔導班
廖子良指,學校需要為跨境生增設額外英文輔導班,但交通及時間安排均是難題,主要由於地域限制,跨境生一般要在指定時間乘校巴,難以放學留校或放假回校補課。
所以該校致力爭取每天上下課時間提供輔導,如針對乘搭首輪校車、較早回校的學生推行「小老師計劃」,讓高年級生化身小老師,為低年級學生解答功課難題,又舉行英文民歌班、英語棋藝等相關的英文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至於放學後安排,副校長朱偉林指,學校會聯同相鄰的鳳溪創新小學安排特別校車班次,助參與「課後學習支援計劃」的學生解決交通接送問題。
父母缺了解 家庭易衝突
主力服務深港跨境家庭的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近年亦經常與多間錄取跨境生的學校合作,提供各方面輔導,總監張玉清表示,該社除逢星期六於深圳開辦英文輔導班,減低學童來港學習的困難外,又針對親子關係提供支援,為家長舉辦講座及工作坊等,「因他們不了解子女情況,很容易因學業問題令彼此關係緊張,甚至起衝突」。另該社又組織「跨境家庭網絡」,助相近背景的家長能互通訊息,遇事更可互相協助。
她又指,由於跨境童及其家長身份多涉橫跨香港與內地,遇事往往要協調兩地制度及法律,有關支援亦是該社另一服務重點。
訪周邊社區 學權利義務
國際社及學界均指,跨境童分別於深港不同社區生活與學習,身份認同是另一問題。以鳳溪第一小學為例,該校會藉德育課了解學生適應問題,並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朱偉林表示,學校會定期舉辦參觀活動,讓學生認識周邊社區,「特別是粉嶺、上水,北區一帶的圖書館、社區中心等,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享用甚麼區內的設施,他們又有甚麼權利和義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