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文森) 當肺部因為疾病而未能發揮正常的氣體交換功能,便會出現「呼吸衰竭」,此症按病情分為急性及慢性,兩者皆會威脅性命,急性更會令患者於短時間內窒息死亡。傳統療法具入侵性,隨著無創傷性的「無創通氣治療」普及,患者可於家居應用有關儀器,減低死亡率達59%、減低治療失敗率達49%,並能縮短2天至4天住院日數。
香港胸肺學會代表、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朱頌明表示,去年統計數字顯示,肺炎及慢性阻塞性肺病分別為第三位、第五位的本港致死疾病,大多數這類患者最終都因為呼吸衰竭致命。他表示,不論是急性及慢性的呼吸衰竭,皆可透過「通氣治療」紓緩病情,原理是透過呼吸機將加壓的空氣或額外附加氧氣,帶到病人肺部,讓血液含氧及二氧化碳量回復至正常水平,能於家居內使用。
傳統治療 患者無法進食
傳統的通氣治療需要經患者口腔或者透過氣管造口術,於患者頸部開一個約2公分至3公分的切口,將導管插入氣管進行通氣。這類治療有效解決呼吸困難,但患者要忍受治療期間插喉所帶來的疼痛不適,包括無法說話和如常進食,而且細菌有機會隨呼吸喉管直接進入肺部,併發可致命的肺炎。
「無創通氣治療」讓患者戴上已接駁至儀器的鼻罩或面罩便可進行治療。有關技術能夠減低治療相關的併發症及降低由插喉所帶來的感染風險。朱頌明綜合多項國際大型臨床數據的報告指出,患者於入院時立即接受無創「通氣治療」能減低死亡率達59%、減低治療失敗率達49%、減少日後需要口腔插喉機會率達58%,以及縮短2天至4天住院日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