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位於九龍北帝街(今炮仗街75號)的中華書局印刷廠
編註:今年是中華書局百年華誕。作為中國出版界「百年老店」之一(另一個是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的經營史也可以看成為近代中國文化的微觀史,但有關中華書局的文獻著作卻不多。即將出版的文集《百年承傳——中華書局百年紀念》,收錄了十幾位在香港高校和文化機構任職的專家學者的論文,試圖從經營、人物、雜誌介紹等不同角度,填補學術研究的空白。
本文節錄自該文集編者、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周佳榮教授所著的導論一章。以時間為順序,讓讀者得以對中華書局的出版狀況和歷史有粗略的了解。 ■文:周佳榮
一、民國時期的中華書局
中華書局成立於1912年元旦,由陸費逵(伯鴻)、戴克敦(懋哉)、陳寅(協恭)、沈頤(朵山)、沈繼方(季芳)創辦。1913年,沈知方(芝芳)加入。陸費逵任局長(後改稱經理),沈知方任副局長;范源濂、戴克敦、陸費逵、舒新城等,先後出任編輯所所長。
中華書局從創辦時起,就以編印教科書作為業務重點,提出「教科書革命」和「完全華商自辦」的口號,成為商務印書館的競爭者。最先出版的是「中華教科書」,並以其民國國旗圖案迅速佔據了大部分教科書市場。其他出版物,包括:字典、辭典、百科全書等工具書;文學、歷史、哲學等各科專著;古籍和碑帖書畫;譯著和外文書籍;兒童圖書和普及讀物;以及《中華教育界》、《大中華》等雜誌多種。論者已予指出:「中華書局是辛亥革命的產物,一開始就積極投入到近代中國文化建設中去,以高品位、高質量的圖書刊物奉獻給廣大讀者,享有很高的聲譽,對我國文化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28年,中華書局聘舒新城為《辭海》主編;1930年,舒新城任編輯所所長兼圖書館館長、函授學校校長。1930年孔祥熙任董事長後,中華書局大量承印國民政府有價證券和小額鈔票,印刷業務的發展,更進一步。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日戰爭爆發,編輯業務受到嚴重影響;這年11月,陸費逵赴香港設立香港辦事處。1938年1月,資方宣告停業裁員,上海總公司及印刷所、編輯所部分職工轉赴大後方及香港復工;原先印鈔部的業務,轉移至香港分廠。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中華書局在港滬兩地的大量物資都被劫走,損失慘重。1942年2月,中華書局於重慶成立總管理處,繼續在內地編輯出版圖書; 1946年6月,中華書局總管理處由重慶遷回上海。
中華書局自辦印刷廠,除印刷本版書刊外,還承接國內外各界印刷業務,包括債券、證券、鈔票、商標及工商界大宗印件等。中華書局引進了國外現代化印刷機器,其印刷設備和技術,當時在國內以至東亞地區,是較為先進的,彩印業務更是全國第一。發行所還兼營國內外儀器文具,並自設中華教育用品製造廠。中華書局圖書館有藏書五十餘萬冊,各科專著和教科書、參考教材,以及報紙、雜誌均有收藏。
二、共和國時期的中華書局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年11月中華書局與新華書店、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等四十六家出版社成立聯合出版社,出版中小學教科書。1952年,中華書局編輯所遷至北京,在京設立排版所,在滬設留滬工作組。1954年2月,在北京成立中華書局公私合營籌備處;5月1日起,實行公私合營,改變了原來的私營經濟性質,從此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1958年,文化部決定,中華書局為整理出版中國文、史、哲古籍並適當出版現代作者有關文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著作的專業出版社。5月,金燦然任中華書局總經理兼總編輯,積極組織力量,落實古籍出版規劃中的重點項目,先後主持制定了「二十四史」和其他一些重要古籍的整理方案,組織和領導了《永樂大典》、《冊府元龜》、《全唐詩》等重要古籍的出版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編輯出版業務陷於停頓。1971年,中斷了五年的「二十四史」整理工作得以繼續進行。
1979年8月,國家出版局宣佈中華書局恢復「文化大革命」前的建制,設編輯部、出版部、經理部,編輯部設古典文學、古代史、近代史、哲學、歷史叢書、《文史》六個編輯室。據初版統計,至21世紀初為止,中華書局在共和國時期出版的古籍有一千四百多種,以學術、整理和普及古籍、文化承傳為其特色和貢獻。
三、中華書局在香港的發展
中華書局在香港設立分局是在1927年5月。1933年,在香港九龍馬頭角建印刷分廠,佔地十七畝。1937年抗戰開始後,陸費逵即於11月赴香港設立香港辦事處。翌年上海印刷所停業,有十餘人到香港印刷廠復工。1941年7月9日,陸費逵在九龍逝世。同年年底日軍侵佔香港,中華書局的情況略如前述。1950年中華書局在香港設海外辦事處。1951年,在香港編輯出版「中華通俗文庫」、《新中華畫報》和《小朋友》。「文化大革命」期間,內地出版大受影響,香港中華書局在印行古籍方面作出了貢獻,例如《太平御覽》和「前四史」等都在香港出版。
1980年,中華商務聯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成立,其前身是中華書局香港印刷廠和商務印書館香港印刷廠。1981年,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香港總管理處成立。1988年7月,中華書局香港分局在香港註冊,成立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同年9月1日,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擁有十五家成員機構,包括香港的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商務聯合印刷有限公司等。
香港中華書局在中國歷史與文化方面,出版了幾套大書,值得注意的有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文物中國史》八卷、《二十五史新編》十五冊;關於近代中國史事和人物的著作,為數不少,胡勁草、錢鋼著《大清留美幼童記》增訂本和香港電台編《百年留學》記述中國人海外留學史。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著作,除馮天瑜、張篤勤編著《辛亥首義圖志》外,蔡思行、彭淑敏、區志堅編著《辛亥人物群像》及黃宇和著《三十歲前的孫中山──翠亨、檀島、香港》,都具代表性。
「九七回歸」以來,香港研究漸受重視,近年來香港中華書局注意及此,出版物已有可觀。陳昕、郭志坤主編《香港全紀錄》二卷,以編年體裁及用新聞報道的形式,記載香港自遠古至1997年中所發生的大事、人物活動及軼事珍聞等,有如香港歷史的百科全書。此外還有圖解一類的著作,如周子峰著《圖解香港史(遠古至1949年)》。專題著作方面,有劉智鵬、周家建著《吞聲忍語──日治時期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葉靈鳳的香港史著作合編為「葉靈鳳香港史系列」,於2011年出版。
香港中華書局為了紀念成立一百周年,於2012年推出「香港散文典藏」,選錄了幾位名家的作品,計有林行止的《四時山色》、董橋的《舊日紅》和劉紹銘的《藍天作鏡》。這套叢書的〈出版說明〉說:「百年之間,物換星移。國家有盛衰,政權有更替,人物有升沉。風起雲湧,多少英雄,如今安在,但出色的文章,卻能跨越時空,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去,一次又一次地感動讀者。」人物與書局,圖書與讀者,構成中華書局的百年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