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表示,中國將把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海巖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在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召開前夕,中國政府昨日發布《中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報告坦言,中國推進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加快發展與轉型發展的雙重壓力,自然生態環境與資源環境的約束,以及發展的不平衡與不協調,都對可持續發展構成巨大挑戰,未來將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著力點是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此份報告共有40部門、機構,數百專家學者參與編寫,歷時十餘月,日前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准。報告重點是總結2001年以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進展,客觀分析存在的差距和面臨的挑戰,明確提出今後的戰略舉措,並闡明對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的原則立場。
扶貧對象尚有逾億
報告坦承中國可持續發展面臨來自國內的三大挑戰。「中國仍然面臨巨大的發展壓力。」報告舉例稱,除東部沿海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區域還處在工業化、城鎮化中期乃至初期階段。貧困人口規模大,扶貧對象尚有1.22億人,且大多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的區域,消除貧困任務極為艱巨。中國人口總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保持增長態勢,但同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剛剛建立,與其他主要發展中大國相比,保障水平還較低。
環境惡劣 資源稀少
報告還指出,自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對中國可持續發展構成巨大壓力。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國土比例偏高,自然生態條件相對惡劣。佔52%的國土面積是乾旱、半乾旱地區,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鹽鹼化等中度以上明顯退化的草原面積約佔半數。
在資源佔有量方面,報告指出,中國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資源佔有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鐵礦石、銅礦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可採儲量,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17%。而且大部分自然資源、能源主要分布在地理、生態環境惡劣的西部地區,開採、利用與保護的成本甚高。「中國經濟依然處於重化工業比重偏高的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短期內難以擺脫對資源環境的依賴。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持續面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節能減排、技術進步以及管理創新等嚴格要求的巨大挑戰。」報告稱。
國內消費明顯不足
報告還指出,中國的經濟社會結構性問題突出,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發展差距較大,三次產業結構不甚合理,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結構失衡,經濟增長過於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國內消費需求明顯不足,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在國新辦記者會上表示,未來中國將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不僅要調整需求結構,把經濟增長更多地建立在擴大內需的基礎上;還要調整產業結構,更快的發展現代製造業及第三產業,更要調整要素投入結構,使國民經濟增長從依賴物質要素投入,轉向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上來。」杜鷹解釋說。
杜鷹還表示,中國將把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求,圍繞以民生為重點來加強社會建設,推進公平、正義與平等;把科技創新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把深化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和合作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