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龍耳總幹事萬雪容表示:「政府雖然號稱關懷殘障人士,但卻沒有帶頭聘請殘障人士。」記者趙建強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趙建強)本港對慈善團體的支援是否足夠?成立僅3年,以聽障人士為服務對象的「龍耳」,指政府撥款批核僵化,新晉社企幾乎無法成為社署「津助機構」之一,並預料該社今年逾8成資金需透過私人或基金籌集。「龍耳」又期望,政府能更正面去看待弱勢社群,應協助弱勢團體融入社會,而非僅以可憐、施捨的態度去「派錢」。
目前,龍耳主要的收入,來自於社會籌款,及該社主辦的手語班收入,其他籌集資金辦法包括,向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申請資金、向公民教育委員會申請資助、政府管理的慈善基金及其他商界撥款等,但都不太長遠,亦欠缺穩定性。如ACCA一般短期內不會重複資助同一間機構,但「等候幫助的機構卻超過300間,下一輪可能要幾十年」,龍耳總幹事萬雪容說。
逾8成資金需自行籌集
正如協會成立的第一筆收入——起動資金,即是以出售創辦人李鸝妹妹李菁——一名因自覺不能為主流社會所接納而自殺的聽障者遺物所得,總金額4,433元。
對於政府的幫助,萬雪容表示「非常不足」,除了獲房屋署以市價約一半出租白田h服務中心予龍耳外,幾乎很難獲得幫助,「(申請)政府資金只會批核活動經費,及相關開支,按project(項目)批錢。」龍耳批評,政府資助卻沒有考慮過「人工」問題,「例如批兩部電腦畀你,但用電腦鴾H手就要靠自己諗辦法」,因此,該社成立之初,只能依賴義工服務,李鸝無奈說。
龍耳剛起步時,幾乎所有用具都要存放於義工家中,即使獲批白田h會所,25萬元的裝修費用,亦是由義工透過籌款籌得。萬雪容表示,今年該社會聘全職員工,預料開支會更大。
要成為政府資助機構,是否真的很難?萬雪容批評,社企可接受社會福利署撥款進行的自助組織福利計劃,但要有三年歷史才可以申請,而即使批核了,錢亦很少,「請人都不夠」。但同時,若能成為社署「津助機構」,「(義工或社工)連車錢都有得Claim(報銷)」。
部門效率拖累商界捐款
萬雪容又指社署多年以來,幾乎沒有增加過直接資助的機構數目,「一直都係160幾間」,她表示,社署幾乎只接受現有機構申請,門檻極高,其他社福機構入場幾近不太可能。
李鸝補充,港府希望將責任推給商界,如社署有攜手扶弱基金,商界捐一元,政府捐一元,「但政府批核極慢,往往等足一年都未批到錢,但商界捐款唔會等一年。」
本港有不少慈善團體及福利的組織,政府亦成立了關愛基金去幫助弱勢社群,但是,萬雪容期望,真正的幫助應該有持續性,及能夠協助受助人士自力更生,「唔係參觀動物園,捐完錢就算」。她又指,政府有錢卻不願捐,商界則在等政府表態,「關愛基金政府都籌唔足錢啦!」萬氏稱。
帳目上網任看增透明度
對於有輿論曾批評,部分福利機構帳目混亂,行政費用高昂,李鸝承認,不少捐款者亦會研究捐助機構的帳目情況,因此該社除主動將帳目上載網頁外,亦交予民間監察機構「明施慎選iDonate」審核,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亦會監察福利組織的帳目。她期望,社會可以對福利機構有更多監察、了解,以挽回市民的信心。
相信沒有市民希望政府「大花筒」胡亂批錢,但一些社福機構有心助人,卻沒有足夠的支持,令很多需要幫助的社群得不到應有的照顧,如何平衡,要看新特首是否有決心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李鸝指,特首選舉時,所有候選人政綱對殘疾人士的著墨都極少,希望梁振英上台後,可更多了解殘疾人士的權利,更多與殘疾人士見面,了解需要。
|